《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說過類似的話,說他寫這個書,主要是想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自己研讀明朝歷史的心得,雖然不是“無一字無來歷”,但絕對是“無一事無來歷”,即保證書中所寫人物、事件,一定是有書可考、有據可查的,只不過一方面是自己懶,另一方面也不想搞得太嚴肅,所以除非有必要,就不對所寫的人物、事件一一標註出其來源、來歷。

老實說,《明朝那些事兒》洋洋灑灑七大本,風趣幽默,文學創作水平高,而且也基本做到了“無一事無來歷”的初衷,史學價值也很高。

但是,百密一疏,要說《明朝那些事兒》處處所寫都符合史實也不盡然。

因爲,即使您做得到“無一事無來歷”,也不能保證一定符合史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來歷”的本身就不符合史實,您引用了它,就只能是以訛傳訛了。

舉一個例子。

《明朝那些事兒》號稱“以心述史”,每寫一個人,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先對這個人進行角色定位,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取捨材料,對這個人進行塑造、包裝。

清朝修《明史》,出於政治原因,對明末的孫承宗、袁崇煥二人吹捧得非常厲害,究其用意,是想告訴人們:明朝之所以垮臺,是明朝皇帝自己敗家,明明手裏抓了一副好牌,還打成爛局,爛泥扶不上牆,怪誰?

《明朝那些事兒》受《明史》影響,用特有講故事的方式爲孫承宗、袁崇煥二位大唱讚歌。

尤其是孫承宗,居然用上了“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的字眼,說他是“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舉世無雙,獨一無二。”

實際上,孫承宗此人,與之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普遍不高,夏允彝就說他“練達才凡”,即半瓶子醋,偏偏喜歡招搖。

縱觀孫承宗在對遼戰事中的表現,從來就沒有打過一次像樣的戰役:第一次主事遼東,以十萬之衆奔襲耀州,反被敵人數千人擊潰,是爲柳河之敗,以致於灰頭土臉地下課了;第二次主事遼東,大淩河被圍,何可綱被殺、祖大壽投降。

本來可以貼一帖金的收復關內四城之舉,但又經不起推敲。皇太極留阿敏等人守這四城,並非是要永遠佔據,而是因爲阿敏打朝鮮時有稱朝鮮王的不臣之心,所以將之“拋棄”在關內;而真正發力收復四城的,其實是秦良玉和其他勤王軍。

無功可表就算了,但往深裏考,就不難發現,孫承宗其實是大明滅亡的一大罪人。

小冰河時代來臨,內地大旱,糧食減產,財正緊缺。這種情況下,眼高手低的孫承宗還砸重金修築政績工程關寧防線,搞得民窮財盡,國內饑荒、流民四起,官兵領不到餉銀兵變……最終大明王朝崩盤,大明公司關張倒閉。

瞧,就是這麼一個人,《明朝那些事兒》還是對他推崇備至,抬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一方面狂贊其營造關寧防線的功績,一方面竭盡所能爲其蒐羅戰功。

皇太極數次繞道蒙古入關,已經證明關寧防線只是一道擺設,《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看不出這一點,那是見識有限,不足爲訓;但只爲歌頌孫承宗而煞費苦心地爲之拼湊戰功、即使這些戰功並可靠,也照搬不誤,這就令人頗感遺憾了。

前面說過,孫承宗兩次出任遼事,並無絲毫戰績。《明朝那些事兒》卻眉飛色舞地講述了一場“錦州大戰”。

該戰講的是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領兵攻打錦州,錦州守將趙率教予以迎頭痛擊,孫承宗又遣前屯、松山、寧遠、中前所等處軍隊相來援,四面迂迴、八方包抄,打得精彩激烈。最終,代善屁滾尿流地抱頭鼠竄,孫承宗揮軍掩殺,收割後金兵腦袋六百多個顆。

如果這一場戰鬥屬實,無疑大快人心。

可惜的是,翻遍《明史》、《明實錄》、《清實錄》、《滿文老檔》、《八旗通志》、《三朝遼事實錄》等書,均查不到這場戰鬥的蹤影。

甚至,孫承宗的幕僚、鐵桿粉絲,專門吹捧孫承宗的周文鬱所著的《邊事小紀》上也沒有任何記載,因此可以斷定,這是一場後人虛構的戰鬥。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說過,自己寫的東西乃是“無一事無來歷”,那這場子虛烏有的戰鬥應該不會是他的虛構,而是另有其人。

也就是旻,《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是參考了什麼人著的什麼書從而照搬了這場戰鬥的。

到底是什麼人著作了什麼書來虛構這場虛無的戰鬥呢?

應該是李文澄著作於1999年的歷史小說《努爾哈赤》!

注意,李文澄著作的《努爾哈赤》屬於小說,小說是允許虛構的。

但《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居然把小說裏虛構的情節當成史實來寫,就太不嚴謹了!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