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這本書很薄,只有五千文,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感到如獲珍寶。後來反覆讀,寫過一百多篇文章,專門分享《道德經》。

《道德經》的精髓盡在9個字:致虛極、守靜篤、順自然,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

致虛極:放下自我心智,把自己的頻率匹配到虛無,才能悟。

《道德經》的經典,在於道,像一面鏡子,不同的人讀,就映射出不同的樣子。

在人格上,人人平等。而在意識層面,有三六九等。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悟性好的人,讀《道德經》,醍醐灌頂,然後在生活中勤加實踐;悟性中等的人,讀《道德經》,好像讀懂了,好像又讀不懂,似懂非懂;悟性差的人,讀《道德經》,完全悟不到其中的奧妙,反而會嘲諷,指責和批判。

其實,人人都可以讀懂《道德經》,關鍵要放下自我心智,把自己的頻率匹配到虛無,這就是致虛極。

虛,在某一個面向,可以理解爲“氣”。

生活中,覺悟高的人,對方不說話,都能知道他的意圖。這不是心理學,而是對氣場的感知,直覺判斷。

人天生對氣場都有感知,只是靈敏程度不同。比如說,屋裏兩個人剛吵完架,你走進去,會感覺到氣氛不對勁。這是氣場告訴你的信息,不用言語。

有的人,通過徒步,靜坐,茶道,書法,畫畫,跳舞等等,不同的方式,去感受“虛極”。

不管用什麼方式,因人而異,都是去掉浮躁,停頓頭腦中喋喋不休的聲音。當你專注一件自己喜歡的事,頭腦安靜了,心中自然平靜,這時,意識的頻率才能匹配到“虛無”,感受到“虛極”,感受到氣。

守靜篤:靈光乍現一時悟,清靜去躁一生悟。

每一個人,都有靈光乍現的時候,悟一時,很容易;而要保持這種心境,則要“守靜篤”,清靜去躁一生悟。老子說:“重爲輕根,靜爲躁君。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輕和重,躁和靜,是一對矛盾,不可同時兩得。你心煩意亂,躁動不安的時候,自然就失去了清靜。而你心平氣和,安安靜靜的時候,躁動自然會平息下去。

守靜篤,在內心的靜,而不是外在的靜。

有的人,終日打坐,內心依然不靜,浮想萬千。有的人,終日忙碌,內心依然是清靜的。

順自然:自我干擾,是成事的障礙,順應自然,人生輕鬆。

很多時候,自我干擾,是成事的障礙,比如說:恐懼和擔憂,讓我們不敢行動;狂妄和自傲,又讓我們衝動魯莽。

放下我執,觀察自然,順應自然規律,人生會輕鬆很多。老子說:“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我們觀察大自然的現象,就會知道自然的規律,人也遵循這種規律。

很大的狂風暴雨,往往是半天,一天就過去了,而微風連綿細雨,則能持續好幾天。

這樣的自然現象,告訴我們規律:猛烈的勢能,很難持久;細水長流,才能長久。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我觀察生活,很多人不乏聰明才幹,但是做事情,通常是三分鐘熱度,只能堅持幾天,幾個月,慢慢就鬆懈,放棄了。

而堅定一個方向,每天做一點點,堅持一點點的人,不用費很大力氣,自然做出了成績。

勇猛心易發,恆久心難持。

其實,成事並不難,難的是,在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能持續地堅持下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每天走幾步,日積月累,不經意間,你就走到千里之外,遠遠把別人甩在身後。

以上,就是《道德經》的精髓,9個字:致虛極、守靜篤、順自然。言簡意賅,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實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