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即便有这么多工具作为辅助,每次攻城的难度依然不小,还是要以牺牲无数士兵为代价,才有可能拿下一座城池。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引言

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历史上的每次战争,都少不了流血牺牲。尤其是攻城之战,几乎就是以守城士兵的血肉之躯抵抗攻击。其实每次攻城之战,除了守城方,攻城方所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惨烈。

为了攻城,古人花费的心血可不少,什么云梯、火箭、投石机、冲车等等,各种新式兵器,花样百出。可即便有这么多工具作为辅助,每次攻城的难度依然不小,还是要以牺牲无数士兵为代价,才有可能拿下一座城池。因此有朋友就问了,行军打仗,为什么不直接绕过城池前进呢?乍一看这种做法很有道理,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大的学问。

01

无数事实证明,选择绕行这种方法,很多时候是极为不理智的,这也是专家说绕行会出大问题的原因所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古时选建城池的地理因素。以前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不像我们有这么多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很多开山挖填河的工程,所以古代可以通行的道路,是要远远少于现在的。而且,古代的自然环境大多维持原貌,青山绿水都是原生态,有时候甚至一出城就是荒山野林。

因此,大多城池在修建的时候,就会选在地势平坦、容易通行的地方。一来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和耕种,二来也是出于军事方面考虑,方便传递消息,能守能攻,甚至会直接把这座城池建在岔路口。要想通行,必须经由此路,而在此修建城池的地理优势顿时就显露出来了。比如南宋“襄阳之战”,就是因为襄阳这座城市易守难攻,其护城河更是为蒙古铁骑的通行增添了一道门槛,这才拖延了蒙古军队南下的步伐40余年。

02

所以说,古人早在建城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好了避免敌人绕行的这种可能性,已经尽可能地切断了交通道路。很多时候大军不是只有攻城这一个选项,而是除了选择这条路外,真的无路可走。面对高山大河若是想翻山越岭,暂且不说大大减缓了行军的速度,单说带的那么多工具、辎重、粮草、马匹,想要穿山林走野路,可能性实在不大。

再加上有的地方未经开化,山脉连绵,险恶非常。不熟悉道路的人,在山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再加上队伍长、人数多,在地势陡峭的荒山野林里面休息吃饭都是问题。还没有开战,可能就直接折在山林里面了。

其二,若是绕城前行,军队难免要被分散、拉长。一行人声势浩大,少不了要惊动守城的人。城池内一般都设有望楼,登上望楼眺望城外,周边的环境尽收眼底。如果绕城而行被别人发现的话,简直就成了活靶子,再加上队伍被分散,驰援和传达命令都不够及时。待敌人找到合适的时机,派兵前后夹击,两头兵力不够,中间的军队也难免自乱阵脚,这样极有可能导致全军覆灭。

其三,古人行军打仗讲究“兵贵神速”,很多时候出于速度的考虑,所带粮草有限,只能支撑几个月。而行军往往需要长途跋涉,粮草也需要定期补给。对指挥战争的将领来说,攻城不仅意味着能拿下据点,实现阶段性的胜利,同时也是补给粮草的好机会。攻城之后,既可以让士兵休息整顿,也可以将城内的粮草库收为己用,缓解粮草压力。

03

再者,选择攻城也是为了稳定大后方。即便这次绕过了这座城池,但在军队攻打下一座城池时,就很有可能被前后夹击。攻城的风险虽然存在,但是相对利益更大,如果选择绕行,前面重重关卡,后面围追堵截,隐患是非常大的。

综合各种考量,攻城很多时候比绕城更为保险,而且所得的利益也更大。当然,也不是每一座城池都必须拿下。如果轻装简行、行军方便、目标明确的话,也可以绕过城池而直取目标。不过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时候,军队是不得不死啃这个硬骨头。

结语

当然,对于任何一位将领而言,即便要攻城,也要尽量想办法减少牺牲,若能智取就不要硬攻。攻城先攻心,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下城池最好。若是智取行不通,剩下的也只能采取强硬手段了。如今,我们的社会进步,技术发展,山川河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觉得算不上大问题甚至是想当然的事情,放在古代却是很难解决的麻烦。

参考资料:

《垂老别》

《孙子兵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