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即便有這麼多工具作爲輔助,每次攻城的難度依然不小,還是要以犧牲無數士兵爲代價,纔有可能拿下一座城池。杜甫在《垂老別》中寫道:“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引言

杜甫在《垂老別》中寫道:“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歷史上的每次戰爭,都少不了流血犧牲。尤其是攻城之戰,幾乎就是以守城士兵的血肉之軀抵抗攻擊。其實每次攻城之戰,除了守城方,攻城方所付出的代價也相當慘烈。

爲了攻城,古人花費的心血可不少,什麼雲梯、火箭、投石機、衝車等等,各種新式兵器,花樣百出。可即便有這麼多工具作爲輔助,每次攻城的難度依然不小,還是要以犧牲無數士兵爲代價,纔有可能拿下一座城池。因此有朋友就問了,行軍打仗,爲什麼不直接繞過城池前進呢?乍一看這種做法很有道理,其實,這裏面還有很大的學問。

01

無數事實證明,選擇繞行這種方法,很多時候是極爲不理智的,這也是專家說繞行會出大問題的原因所在。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古時選建城池的地理因素。以前的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不像我們有這麼多公路和鐵路,也沒有很多開山挖填河的工程,所以古代可以通行的道路,是要遠遠少於現在的。而且,古代的自然環境大多維持原貌,青山綠水都是原生態,有時候甚至一出城就是荒山野林。

因此,大多城池在修建的時候,就會選在地勢平坦、容易通行的地方。一來是爲了方便人們生活和耕種,二來也是出於軍事方面考慮,方便傳遞消息,能守能攻,甚至會直接把這座城池建在岔路口。要想通行,必須經由此路,而在此修建城池的地理優勢頓時就顯露出來了。比如南宋“襄陽之戰”,就是因爲襄陽這座城市易守難攻,其護城河更是爲蒙古鐵騎的通行增添了一道門檻,這才拖延了蒙古軍隊南下的步伐40餘年。

02

所以說,古人早在建城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好了避免敵人繞行的這種可能性,已經儘可能地切斷了交通道路。很多時候大軍不是隻有攻城這一個選項,而是除了選擇這條路外,真的無路可走。面對高山大河若是想翻山越嶺,暫且不說大大減緩了行軍的速度,單說帶的那麼多工具、輜重、糧草、馬匹,想要穿山林走野路,可能性實在不大。

再加上有的地方未經開化,山脈連綿,險惡非常。不熟悉道路的人,在山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再加上隊伍長、人數多,在地勢陡峭的荒山野林裏面休息喫飯都是問題。還沒有開戰,可能就直接折在山林裏面了。

其二,若是繞城前行,軍隊難免要被分散、拉長。一行人聲勢浩大,少不了要驚動守城的人。城池內一般都設有望樓,登上望樓眺望城外,周邊的環境盡收眼底。如果繞城而行被別人發現的話,簡直就成了活靶子,再加上隊伍被分散,馳援和傳達命令都不夠及時。待敵人找到合適的時機,派兵前後夾擊,兩頭兵力不夠,中間的軍隊也難免自亂陣腳,這樣極有可能導致全軍覆滅。

其三,古人行軍打仗講究“兵貴神速”,很多時候出於速度的考慮,所帶糧草有限,只能支撐幾個月。而行軍往往需要長途跋涉,糧草也需要定期補給。對指揮戰爭的將領來說,攻城不僅意味着能拿下據點,實現階段性的勝利,同時也是補給糧草的好機會。攻城之後,既可以讓士兵休息整頓,也可以將城內的糧草庫收爲己用,緩解糧草壓力。

03

再者,選擇攻城也是爲了穩定大後方。即便這次繞過了這座城池,但在軍隊攻打下一座城池時,就很有可能被前後夾擊。攻城的風險雖然存在,但是相對利益更大,如果選擇繞行,前面重重關卡,後面圍追堵截,隱患是非常大的。

綜合各種考量,攻城很多時候比繞城更爲保險,而且所得的利益也更大。當然,也不是每一座城池都必須拿下。如果輕裝簡行、行軍方便、目標明確的話,也可以繞過城池而直取目標。不過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見,很多時候,軍隊是不得不死啃這個硬骨頭。

結語

當然,對於任何一位將領而言,即便要攻城,也要儘量想辦法減少犧牲,若能智取就不要硬攻。攻城先攻心,能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城池最好。若是智取行不通,剩下的也只能採取強硬手段了。如今,我們的社會進步,技術發展,山川河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現代人覺得算不上大問題甚至是想當然的事情,放在古代卻是很難解決的麻煩。

參考資料:

《垂老別》

《孫子兵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