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郑州故事是黄河文化的绚丽篇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从4月22日起,持续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

该组大型系列报道共计24篇,从黄河文化带到嵩山文化带,再到中心城区以商代王城遗址、二七纪念塔片区、二砂文化片区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革命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将历史与传承光大相结合,彰显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撑的主题。

报道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引发热烈反响,收获如潮好评,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赞许与肯定。在报道即将结束之际,本报今日刊发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的文章《郑州故事是黄河文化的绚丽篇章》,既是对郑州历史文化价值的盘点梳理,也是对大型系列报道的完美收官。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今后,我们将围绕“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主题,持续报道好、挖掘好、宣传好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郑州故事,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凸现厚重中原文化,不断提升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认同感和感召力贡献媒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是对黄河文化的精辟阐述和对传承黄河文化的殷切嘱托。

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广袤沃土,哺育了中华民族由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迈进,奠基了泱泱中国的最初基业,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构架,演绎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而在这些伟大缔造中,地处华北、黄淮平原之中的郑州几乎都参与其中,书写了黄河文化最灿烂的篇章。讲好郑州故事,就是讲好黄河故事,就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卓越辉煌。

中华先民在这里嬗变

中华民族由古猿进化大约持续了数百万年,在距今300万年前的时候,形成了原始人类,在距今约20万~5万年前,进入“古人”阶段,在距今约5万~1万年前,进入“现代人”阶段,开始人类氏族社会新时期。目前在郑州发现的400多处旧石器遗址,展现了中华先民由原始人向现代人迈进的完整历程。位于荥阳的织机洞遗址保存着10万年前远古人类生活的遗存,宏阔的洞穴和厚达24层的文化遗存讲述着那个时代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位于二七区的老奶奶庙遗址清晰展现着3到5万年前人们中心营地生活的场景,一堆堆篝火和人们吃过丢弃的烧烤骨头,无可置疑地证实,中国现代人不是外来的,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推翻了中国人是从西方迁徙过来的观点。位于新郑的赵庄遗址完整保存着先民们进行祈祷的实物遗存,从远处搬来的石块和放置其上的大象头骨,传递着3到5万年前人们的精神追求,清晰表明这时的先民已经完成了原始人向现代人的嬗变。

中华文明在这里奠基

中华文明1.5万年前开始孕育,5000年前开始形成。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郑州人的斑斑印记。从1万多年前开始,生活在李家沟的人们已经开始磨制石器、烧造陶器,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文明曙光。从9000年前开始,裴李岗、唐户的人们已经建起了挖有壕沟的庞大村落,住着平地筑起的带有开间的房子,穿着纺织出来的衣服,使用着一应俱全的陶制炊具餐具,品着种植的小米、饲养的猪肉羊肉、收获的水果,开启了人类生活的崭新时代。(下转四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