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鄭州故事是黃河文化的絢麗篇章

黃河之水天上來 鄭報全媒體記者 馬健 攝

編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興文化”時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史謂“天地之中”,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開啓了鄭州發展的“黃河時代”,爲用好這些文化資源,用好這些“興文化”的寶庫與富礦,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更好地爲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爲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本報從4月22日起,持續推出【“鄭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報道。

該組大型系列報道共計24篇,從黃河文化帶到嵩山文化帶,再到中心城區以商代王城遺址、二七紀念塔片區、二砂文化片區爲代表的商代文化、革命文化、近代工業文化……將歷史與傳承光大相結合,彰顯爲建設具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鮮明特徵的國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撐的主題。

報道推出後,受到廣泛關注,引發熱烈反響,收穫如潮好評,受到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讚許與肯定。在報道即將結束之際,本報今日刊發歷史文化學者閻鐵成的文章《鄭州故事是黃河文化的絢麗篇章》,既是對鄭州歷史文化價值的盤點梳理,也是對大型系列報道的完美收官。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今後,我們將圍繞“加快建設具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鮮明特徵的國家中心城市”主題,持續報道好、挖掘好、宣傳好鄭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故事、鄭州故事,爲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凸現厚重中原文化,不斷提升鄭州“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的認同感和感召力貢獻媒體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黃河時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講話是對黃河文化的精闢闡述和對傳承黃河文化的殷切囑託。

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歷史發展進程中,黃河造就了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的廣袤沃土,哺育了中華民族由原始人向現代人的邁進,奠基了泱泱中國的最初基業,創造了中華文明的主體構架,演繹了中華文化的璀璨光芒。而在這些偉大締造中,地處華北、黃淮平原之中的鄭州幾乎都參與其中,書寫了黃河文化最燦爛的篇章。講好鄭州故事,就是講好黃河故事,就能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卓越輝煌。

中華先民在這裏嬗變

中華民族由古猿進化大約持續了數百萬年,在距今300萬年前的時候,形成了原始人類,在距今約20萬~5萬年前,進入“古人”階段,在距今約5萬~1萬年前,進入“現代人”階段,開始人類氏族社會新時期。目前在鄭州發現的400多處舊石器遺址,展現了中華先民由原始人向現代人邁進的完整歷程。位於滎陽的織機洞遺址保存着10萬年前遠古人類生活的遺存,宏闊的洞穴和厚達24層的文化遺存講述着那個時代先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位於二七區的老奶奶廟遺址清晰展現着3到5萬年前人們中心營地生活的場景,一堆堆篝火和人們喫過丟棄的燒烤骨頭,無可置疑地證實,中國現代人不是外來的,是這裏土生土長的,推翻了中國人是從西方遷徙過來的觀點。位於新鄭的趙莊遺址完整保存着先民們進行祈禱的實物遺存,從遠處搬來的石塊和放置其上的大象頭骨,傳遞着3到5萬年前人們的精神追求,清晰表明這時的先民已經完成了原始人向現代人的嬗變。

中華文明在這裏奠基

中華文明1.5萬年前開始孕育,5000年前開始形成。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鄭州人的斑斑印記。從1萬多年前開始,生活在李家溝的人們已經開始磨製石器、燒造陶器,這是中原地區最早的文明曙光。從9000年前開始,裴李崗、唐戶的人們已經建起了挖有壕溝的龐大村落,住着平地築起的帶有開間的房子,穿着紡織出來的衣服,使用着一應俱全的陶製炊具餐具,品着種植的小米、飼養的豬肉羊肉、收穫的水果,開啓了人類生活的嶄新時代。(下轉四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