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悉,掉入缸中的小孩名爲上官尚光,他的後人爲了紀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在城西龍堤南坡建了一個“感恩亭”。不過,根據其父司馬池當時的官職(留守司通判)來看,他們家有個大院子十分正常,再加上洛陽在宋朝時的經濟文化很發達,7歲小孩砸缸救人的事可以迅速流傳。

《朱子語類》卷九《論知行》篇中提到:“不可去名上理會。須求其所以然。” 這句話可以概括爲“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我們既要了解事物的表象,也要理解事物的本質,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便是如此。

司馬光砸缸的典故人盡皆知,可是世人只知司馬光的聰慧,卻不知掉進水缸的小孩究竟是誰,難道大家就沒有想過,爲何老師從來不提這個小孩?

司馬光,出生於1019年,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司馬光的名字是有來由的,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在光山當縣令,所以他就給兒子起名爲“光”。爲了將司馬光培養成才,司馬池在司馬光6歲時就教他讀書,在他的督促之下,司馬光7歲時不但能背誦《左氏春秋》全本,還明白箇中要義,乃是個不出世的天才。

值得注意的是,也就是在司馬光7歲這一年,誕生了“砸缸”的典故。《宋史·卷336列傳第九十五》記載:“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羣兒戲於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羣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爲小兒擊甕圖。”

當時,司馬光正在院子裏與一幫小孩玩耍,其中一個熊孩子見到一個大水缸,於是就爬了上去,結果他一不小心,失足掉了進去,在水裏大聲呼救。可是,別的小孩一見到這個場景,立馬嚇得四散奔逃,都棄他於不顧。但就在這個時候,司馬光站了出來,他舉起一塊石頭就向大缸砸去。霎時間,水缸開裂,缸裏的水都流了出來,小孩獲救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小年紀就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冷靜,他可以在短時間內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點就連大人也很難做到。其實關於這個故事,有不少人曾提出了質疑,他們懷疑這個故事是一個“雞湯文”。不過,根據其父司馬池當時的官職(留守司通判)來看,他們家有個大院子十分正常,再加上洛陽在宋朝時的經濟文化很發達,7歲小孩砸缸救人的事可以迅速流傳。

再者,這件事是記載在《宋史》中的,真實性毋庸置疑。最後,司馬光救出的小孩雖然沒在正史中記載,但卻在光山縣的上官氏家譜中有提到。據悉,掉入缸中的小孩名爲上官尚光,他的後人爲了紀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在城西龍堤南坡建了一個“感恩亭”。時間一長,龍堤南坡也被世人稱爲“上官崗”或“尚光崗”。

不過,若根據這個記載來看的話,也許上官尚光這個人是杜撰的。事發當時,司馬池已經不是光山縣的縣令(任期三年)了,雖然具體時間不可考證,但司馬家這時候可能已經在光山縣以北700裏的開封了。其次,上官尚光這個名字很值得考究,這個“光”字會不會就是代指司馬光,意爲向司馬光致敬呢?

正是因爲上官尚光身上存在的諸多疑點,所以老師纔不敢講這個小孩的事,若是傳遞了錯誤信息,則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