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6年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績取得教學考覈優秀,開設課程深受學生喜愛,需要擴容……疫情期間,杭師大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姚爭爲的課程從線上授課轉到學生返校後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但102名聽課學生依然滿滿當當。

“每學期選我課的學生非常多,而且基本都是秒殺。”姚爭爲告訴記者,甚至還有託其他老師來找我加位置的。爲了滿足學生要求,姚爭爲找了教務科,把人數從原來的90人上調到了102人。

杭師大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譚潔說:“每次上課人都很多,以前線下上課時,提前20分鐘就沒座位了,去晚的只能在走廊上加塞凳子。”在她眼中,姚爭爲在課上既有“專業的態度”,又有“大哥的親切”。

姚爭爲開設的是專業選修課“Java程序設計”和“Web程序設計”,這兩門看似枯燥,且滿是代碼的課程,爲什麼受到00後同學的追捧?

記者瞭解到,在姚爭爲的課堂上,不但抽象的概念用AR、VR技術展示,他還要讓學生實地設計程序,獨立完成遊戲代碼編寫。而期末考試的“大boss”居然是完成“地鐵售票系統”、“健康數據評估系統”等實際應用系統設計。

AR展示、編寫遊戲……讓程序設計課“活”起來

專門研究AR、VR技術的姚爭爲,在課堂上運用這些技術幫助同學理解抽象的概念。在講解“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這一章節中“類”和“對象”這組概念時,姚爭爲在課堂上展示一張房屋設計藍圖,再用AR技術投出一幢幢類型相同的房子。“‘類’就像這張設計圖,而房子則代表‘對象’。”姚爭爲告訴學生,由此可以直觀地看出,“類”可以創建多個具有相同屬性的“對象”。他還利用構建三維模型虛擬硬幣,幫助同學理解“隨機函數”這個概念。

實際上,姚爭爲在備課時花費了不少心力。他告訴記者,爲了在“疫情期間”上好“網課”,他重新梳理講過無數遍的課程內容,對課堂設計進行了多元化組織和編排。“同學們看到的直播內容是打磨了將近一個月的成品。”他說。

在課程設計中,姚爭爲十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每週理論課後都會安排學生做實驗,而且會按難易程度佈置兩類實驗:課內實驗和課外實驗。課內實驗要求當天或第二天提交,課外實驗要求本週末提交。“這樣學生幾乎整一週都在接觸這門課程。”姚爭爲表示。

他這門課的測試方式就是讓學生3人一組,進行應用於實踐的系統設計。此前他會準備好多個題目,而這些題目或來自於各類競賽,或來自於教研室老師們正在參與的項目。比如:地鐵售票系統、健康數據評估系統、本科生導師制結對管理系統等。

在姚爭爲看來,不管是考試還是平時課堂的設計,最大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興趣,同時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實踐。

讓上過姚爭爲Java程序設計課的同學駱涵澤印象深刻的是,在課堂上,同學們還一起編輯過一款“消滅泡泡糖”——類似於“開心消消樂”的遊戲。“這讓我們嚐到了編程的樂趣。”他說。

同樣,姚爭爲設計了一款還在小範圍內“試驗”的遊戲:“口袋精靈”。界面提供一張“校園定向地圖”,同學們按圖索驥,找到指定位置,蒐集指定數量的精靈後就會看到題目。而這個題目是和所在的場景相關聯的,比如在圖書館編寫自由存取箱、圖書管理、自動售貨機等相關程序。“遊戲很好玩,課堂也不壓抑,姚老師挺幽默,也平易近人。”一位大二的學生說。

教學無課堂內外之分 深夜也爲學生答疑

看似有趣、好玩的課堂設計,但課程內容的難度還是擺在那裏的。第一堂課上,姚爭爲都會告訴同學:“不分課上課下,隨時可以提問。”他自己一週也會有三到四天在學校幫助學生答疑。

這個學期,有102個學生選修了姚爭爲的課。每週兩次實驗,就有204份作業要批改。不同於其他課程,程序設計的作業要求老師耐心分析學生編寫的代碼,找出錯誤所在。“這是個細緻活,有時候一位同學的作業就得看半個小時。”姚爭爲說。即便如此,他對學生的提問依然是“有求必應”,甚至有學生半夜編程“卡殼”了,也會聯繫他,姚爭爲依然細心給予指導。

對於課堂教學,姚爭爲是精益求精的,從沒上過網課的他,每次上課前要多次試講,上完課後,還要重看直播回放,回憶學生點贊最多的幾個環節,進而總結經驗,提升課堂質量。“課上好了自己也會開心,上不好會鬱悶好多天。”姚爭爲說,他還在課堂中融入自身成長、教學、科研的經歷,以此鼓勵同學們把握大學時光,學好專業知識。

一學期與學生交流郵件數達200餘封,微信、釘釘交流次數達700餘次;帶隊參加一類學科競賽,獲得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實踐類)二等獎;擔任學院低年級學生綜合導師,意向學生數爲學院綜合導師平均接收學生數的6倍多……

相對這些數據,姚爭爲更感到欣慰的是學生的認可。“‘00後’的學生其實蠻挑的,能讓他們很積極地報課,還踊躍參與到課堂中來,作爲老師是很高興的。”與此同時,他也有壓力,程序設計瞬息萬變,要隨時與時俱進,把最前沿的東西放到課堂裏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