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婆媳關係都是影響家庭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的時候,婆婆是一個講理的人,兒子卻娶了個不講理的媳婦;有的時候,兒媳婦是一個好女人,卻遇到了一個不講道理的婆婆。無論是哪種情況,婆媳雙方只要有一方不講道理,再加上有個不會處理婆媳關係的男人,肯定容易發生摩擦。

前段時間,我的堂妹跟自己的婆婆吵了一架,幸好她老公不是個愚孝男,及時站在妻子這邊,才化解了這場婆媳紛爭。

堂妹跟婆婆吵架,導火索是“長兄如父,長嫂如母”這句從古流傳下來的話。

原來,堂妹的小叔子要結婚了,需要出彩禮錢。堂妹的婆婆偏愛小兒子,這點堂妹早就知道,因爲私底下老公沒少跟她抱怨這件事情。由於婆婆不跟自己住,也不是經常找她麻煩,堂妹就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可是,這次小叔子結婚,婆婆卻找到了堂妹,要求她出彩禮錢。

“兒媳婦,你小叔子要結婚,你該表示一下心意吧!”

“心意?當然有的。我弟弟結婚的時候,我包了一萬紅包,小叔子我也包一萬紅包,夠給面子吧!”

“一萬塊錢哪夠?你的工資那麼高,一個月就有兩萬塊錢的收入,理應多給點。你沒聽說過長兄如父長嫂如母這句話嗎?正好,你小叔子需要給二十萬彩禮,我只能湊夠五萬,剩下的十五萬就由你們來出,算是你們的心意。”

堂妹聽了這句話,立馬就發火了,回懟道:“長嫂如母這句話我聽說過,但是這句話成立是有前提的。媽,長嫂如母這句話建立在兩個前提上,一個是丈夫的弟弟妹妹沒有自理能力,二是在他們年幼的時候,父母全部去世。實在不好意思,小叔子一個條件都不符合。”

聽了堂妹的話,婆婆立馬就不幹了,衝着堂妹說道:“你別給我一堆歪理,反正作爲嫂子,你應該出這筆彩禮錢。你要是不給,我就不走了,讓鄰居知道你是一個不孝順的兒媳婦。”

好在,堂妹的丈夫回來了,幫着妻子一起跟母親理論,將堂妹的婆婆氣走了。

很明顯,堂妹的婆婆沒有分清楚婆媳彼此的義務。

婆媳之所以會成爲一家人,是因爲她們愛着同一個男人。作爲婆婆,是丈夫的母親,愛着自己的兒子,作爲媳婦,是丈夫的老婆,愛着自己的老公。因爲同一個男人,纔會讓他們產生聯繫。

婆婆和媳婦之間是沒有義務和權利可言的。婆婆沒有照顧兒媳婦懷孕和坐月子的義務,也沒有帶孫子孫女的義務。同理,兒媳婦也沒有給婆婆養老的義務,該給婆婆養老的人是她的兒子。

至於丈夫的兄弟姐妹,兒媳婦更沒有義務照管。撫養子女成人是父母的事情,只要父母健在,兄長和姐姐都沒義務撫養弟弟和妹妹。

婆媳之間雖然沒有義務,但是可以有情分。情分是靠將心比心換來的,是靠互惠互利換來的。

有一種情分,叫做你幫我帶娃,我幫你養老。互幫互助,纔是最好的婆媳關係。在兒媳婦剛結婚的那十年,是她最困難的十年。她既需要生孩子,也需要工作養家。這個時候,如果婆婆肯伸手幫她一把,就會讓兒媳婦感激在心。

在婆婆老了之後,如果婆婆對兒媳婦還不錯,兒媳婦跟丈夫關係也還可以,就可以及時伸手幫婆婆一把,讓婆婆有個順利幸福的晚年。

婆婆和媳婦,同樣是女人,理應做到將心比心。作爲婆婆,如果你做媳婦的時候受了罪,也不要報復在兒媳婦身上,你應該清楚,在一個女人剛結婚的那十年,她有多麼辛苦。爲了兒子,爲了自己的晚年,對兒媳婦好一點。不求你把兒媳婦當女兒,只求你別成爲折磨兒媳婦的幫兇。

作爲兒媳婦,當婆婆老了之後,你能幫一把就幫一把。有句話叫做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你不看婆婆的面子,也要看在老公的面子上。再者,作爲父母,孝順長輩是對兒女最好的教育。

希望天底下的婆婆和媳婦都能和睦相處,別再讓婆媳關係影響家庭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