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书院是民办书院,名璜溪书院。原名太极书院,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 ,为进士邓宁民创建。地址在今两河镇大田村桐木冲璜溪之滨,即古称道州大道的桐木街旁。据记载,于元至正七年(1347)修复,改名璜溪书院。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同治四年(1865)三度重修。到清末荒废。从时间上看,这书院比全州历史有名的官办书院之清湘书院还要早二三十年。

根据两河镇厚村《邓氏族谱》记载,他们为进士邓宁民的后裔,而邓宁民办书院时,是住在今天的灌阳县文市镇邓家拉。发现这个历史,令我大为意外,没想到历代县志记载邓宁民是两河大田人的事,居然与全州人的《邓氏族谱》有出入。厚村《邓氏谱记载》还记载邓宁民中了解元,但全州地方志没有记载,我怀疑有可能是误载。否则,他当是全州第一位解元。

让我纳闷的是,邓宁民当年生活的邓家拉,今天算灌阳县的地域,为什么灌阳县的进士名录里没有他?反而历代《全州县志》都有他的大名!这一定是有原因的。

璜溪书院位于大田桐木冲村旁约400米远处

先让我们看一下邓宁民及其家族的历史。《邓氏族谱》记载了全州县两河镇厚村邓氏的来源与迁移历史。该族从河南南阳新野县白水迁长沙,再迁永州府东安县石背村,然后到全州县文桥镇蔼岭,南宋末迁到乌山邓家拉,即今属灌阳县文市镇会湘村,也叫会湘桥村。会湘范氏出于特殊原因在族谱中将此地写为顿甲拉(关于其中的原因,也是有故事的)。

全州县两河镇厚村邓氏迁移历史非常清晰

居于灌阳县邓家拉的邓氏,其六世祖于宋末才迁至今两河镇仓头,元末从仓头迁至今日厚村所在地。所以,邓氏二世祖宋宁民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到全州两河镇大田村委桐木冲的道州大路旁办书院时,当时住地根本不在今天的全州地域,而是在今灌阳县境邓家拉,但离大田桐木冲很近。

邓宁民逝后的葬地在会湘村乌山邓家拉此山上(潢江下游东岸)

《邓氏族谱》记载邓宁民死后葬于乌山邓家拉

从地理上讲,邓宁民当时生活在今天的灌阳地域,说是灌阳人应该是可以的。但为什么《灌阳县志》没有把他算作灌阳人?我怀疑,这全灌边界是经过重新划分,而历史上邓宁民邓氏一族一直是全州籍,没有入灌阳籍,所以灌阳县志就不知道这段历史,自然也就不把他作为灌阳人了。那么真相是不是这样呢?

我查了一下地方志。发现嘉庆版《全州志》记载南至灌阳九十里中家铺界,南六十里与灌阳会仙桥小江为界。而康熙《全州志》也写南与灌阳会仙桥小江交界。

图为嘉庆版《全州志》记载南至灌阳九十里中家铺界,南六十里与灌阳会仙桥小江为界。

我怀疑那会仙桥就是会湘桥。但不敢断定,向灌阳县新圩镇国豪村历史文化爱好者蒋彦寒先生打探全灌边界这些地名。

蒋彦寒先生说,中家铺应该是钟家铺。他还发来了康熙版灌阳志一些相关的邮铺:

昭义驿:在县北六十里,花石岗今废。

永泰驿:在县东七十里,今废。

县前铺:在县治右。

关上铺:县北十里,即马渡桥。

板桥铺:在县北二十里,全志作板头。

新圩铺:县北三十里。

钟家铺:县北四十里。

至于会仙桥,蒋彦寒先生觉得还是白字的可能比较大。

我查民国版《全州志》,果然纠正为钟家铺了。

民国版写钟家铺

为了较对,蒋彦寒先生发来了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图。上面有全灌交界的一些地名,其中有会湘桥,没有会仙桥。

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有会湘桥之地名

他还发来了当代电子地图截图,有会湘村,村旁有小溪。

会湘村地理位置

这个地方我也去走访过,确实有一条小河。这是灌阳历史上最有名的桥梁之一名会湘桥。

蒋彦寒说,定界的应该都是大地名,会湘桥是很出名的。我的观点与他相同。会仙桥很可能就是指会湘桥。

1958年全州建有白水大坝,造福了全州人,但洪水时会湘村民受到了影响。1962年会湘人开始搬迁到山坡上建房,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会湘村。

全州与灌阳边界之地是有过多次划分的。小编推测,若以会湘桥为交界处,相当长的时间,邓家拉归全州管辖,当年邓宁民这一邓氏一族一直归全州管辖,后来这一族又往全州两河内迁,所以他们的功名就只能记载在全州志而不是灌阳志了。所以,从现在地理上来说,尽管邓宁民考取进士时是今灌阳县地,但从历史渊源来说,他们只能算是全州的进士。这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的出生地点在唐朝的碎叶城,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但我们不把他看成是吉尔吉斯斯坦人一样,而是看成是中国人,多少有一些类似。不知你是否这么认为?

蒋廷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