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一種很常見的人格特質。

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卑的特質。

只是有的人會把自卑當成自己的一種動力,而有的人,卻會讓自卑成爲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阻礙。

對此,阿德勒自卑分成兩種,一是“自卑感”,二是“自卑情結”。

“自卑感”人生來就有的一種感受。人的誕生,首先需要面對未知和充滿危險的外部世界,自卑產生的焦慮會讓我們儘量躲開一些可能存在的威脅,創造能夠抵禦風險的工具,提升自己的技能,去應對外部世界的風險。

而一些無法擺脫的自卑感,就會進而形成“自卑情結”。它會讓我們產生無力感,在問題面前停滯不前,採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我們所說的自卑,指的就是“自卑情結”。

而具有自卑情結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習慣低着頭走路

以前一個自信心爆棚的學長問我,你怎麼老喜歡低着頭走路。

我很訝異,“我有嗎?”

自卑的人,對於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爲常常是不自知的。

駝背低頭,一方面是可以避免與他人的眼神接觸,另一方面,也是因爲自卑的人常常非常敏感。

我們常常會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裏,對很多生活的細節去做一些過度的分析,而過度分析的結果通常不會得出什麼好的結論,最後總是會認爲那個負面的結論纔是對的。總想着要改變,卻很少付諸行動

日本心理作家岸部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

自卑的人,往往很想改變自己,卻很少真正付諸行動。這是因爲,自卑的人,害怕承擔嘗試後失敗的風險,所以便把自己困在糟糕的現狀裏。

儘管不時地會升起想要改變的念頭,可是卻始終無法跨出行動的那一步。

自卑的人會在心裏不停的假設,自己一旦行動了,一切就會趨於完美,可是這種假設會一直只存在在腦海裏,因爲如果一旦行動失敗了,那麼就無法爲自己編織這樣一個完美的幻想了。對批評特別敏感

很多誇獎的話,聽完左耳進右耳出,而一些批評卻會在心裏不斷盤旋。

甚至,有些話明明是讚美,卻會從中悟出相反的含義。

比如,別人明明是在誇你“做事很認真”,可是心裏卻會想,“他一定是覺得我做得不夠好,也就只有用認真來表揚了”。

自卑的人之所以會對批評特別敏感,很有可能是因爲小時候在被批評之後,很有可能就會伴隨着相應的懲罰。

對於批評的恐懼,反而激發了自己去過度思索,在一些細節裏尋找“批評”的痕跡。不敢去麻煩別人

阿德勒認爲,所有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而這些煩惱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將他人作爲人際關係的重心,害怕被人討厭,試圖去取悅所有的人。

出於這個動機,我們往往就會傾向於去討好,而避免麻煩別人。

這意味着,自我價值依賴於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1978年,22歲的哲學家富蘭克林爲自己提出了“十三項美德”,他決定,把對自己的價值交由自己來評估。

這十三項美德包括:

節制、少言、秩序、決心、節儉、勤勉、坦誠、公正、適度、整潔、鎮定、節慾、謙遜

建立起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體系,就是將自我價值判定的決定權從他人轉移到自己手上。

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價值體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如果總是在意他人的看法,我們往往就會陷入到一種混亂的思緒之中。

自卑,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特質。

要如何避免自卑成爲自己生活中的困擾,首先要學會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不等同於自大,接納自己意味着,除了認可自己身上的優點,也接受自己身上的缺點。

因爲人生是必定充滿了未知,面對未知,自卑感是我們保持謙遜和進取的必要元素。

除此之外,岸部一郎還認爲,我們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無論被他人喜歡還是討厭,我們都能堅持自己內心的價值體系。

第三,我們還需要去思索,自己能夠爲這個世界做什麼貢獻。這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持續的動力來源。

接納自卑感,走出自卑情結,願我們都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