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省會福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澱豐厚,佛教文化更是舉世聞名,早在五代時期就有“佛國”之稱,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其中坐落在羅源縣雙貴山的碧巖寺,始建於唐鹹通年間(860年),初名碧巖庵,明代重建後改稱碧巖寺,是福建省著名的寺廟之一。

據《羅源縣誌》記載:在山腰石縫的缺口,豁然見一壁巍峨懸崖,廣百餘米,在崖底一天然洞窟,洞內有寺,稱“碧巖寺”。由於碧巖寺位於巨石之下一處自然形成的洞窟之中,遠眺石窟如雄獅張口怒吼,寺廟恰在獅嘴中,風格十分獨特,自古被譽爲“羅川八景之首”。

碧巖寺的開山祖師爲秀目禪師,傳承法系爲佛教臨濟宗。作爲禪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臨濟宗主張“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的思想,在宋代成爲禪宗與漢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而碧巖寺也在宋景德年間、明崇禎年間、清乾隆十三年、清同治二年得到多次大規模的修整興建。

在羅源縣的方言中,“匹”與“碧”同音,故碧巖寺又稱“匹巖寺”,山門上方的“萬山第一”匾額,據說是北宋書法家米芾的真跡。值得一提的是,因碧巖寺所在的洞窟僅有籃球場大小,洞頂岩石向外延伸三十多米,形成天然的屋頂,因而寺院內沒有修建高大的殿堂。

與大多數寺廟不同的是,碧巖寺的大雄寶殿正面朝裏,與石窟裏的佛龕面對面,佈局十分奇特。據寺廟僧人介紹,相傳碧巖寺後山爲雄獅寶地,寺廟不可規模太大,否則會遭到焚燬,於是古人就建造了現在這座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雄大殿”。

在碧巖寺石窟正上方的高處,仰面可見一株四季常青的古藤破巖而出向下生長,恰好倒垂在山洞中間的佛龕前。據介紹,這株藤樹已有千年樹齡,每年秋季還會開出點點白花,其形狀就如同一盞蓮花燈,成爲碧巖寺最獨特的景觀,民間稱之爲“千葉寶蓮花”。

最讓遊人感到詫異的是,此樹斜長在洞內石縫中,千年來不沾外界陽光雨露卻仍能成活。樹根處還會時時滲出水滴,在空氣中縹緲飛散,落差約30米,古稱“匹巖飛雪”。此外,在石窟左右側各有一處石穴,名爲“留米口”和“金雞籠”,它們也爲碧巖寺留下許多頗具色彩的神話傳說。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過福建碧巖寺,還題寫了一首迴文詩。全詩24字排成環形,讀法各異,其中一種讀法爲:“江南滴滴雲煙起,滴滴雲煙起半山。煙起半山流水響,半山流水響潺潺。潺潺一樹梅花發,一樹梅花發碧巖。花發碧巖春訊到,碧巖春訊到江南。”

距碧巖寺不足兩公里的大筆架山,其主峯巨巖峭立,山體形似臥佛,被當地人稱爲“臥佛山”,在主峯崖壁上雕刻了一個巨大的紅色“佛”字。據介紹,這個“佛”字高119.8米、寬57米、深0.5米,共歷時三年雕刻而成,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佛”字摩崖石刻。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