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愛範兒

脫髮好像算不上大病,但禿起來也真是‘要人命’。

‘代碼寫得都沒掉頭髮的速度快’,這是 90 後程序員鄒天的自嘲。從 2016 年到後廠村工作開始,鄒天的髮際線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呈 M 形向後撤退。頭皮上彷彿有了一座孤島,有風拂過時,若隱若現,格外淒涼。

像鄒天這樣受脫髮困擾的人,西方國家有 40%,我國約有 2.5 億。更令人難過的是,脫髮的年齡正逐漸走低。《中國脫髮人羣調查》顯示,中國 30 歲左右脫髮羣體發展最快,比上一代人提前了整整 20 年。

植髮、養髮、假髮等治禿、防脫的市場隨之崛起。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曾指出,2017 年全球脫髮治療市場價值爲 73.25 億美元,預計在 2018-2026 年的預測期內年複合增長率爲 4.9%。近年來,我國植髮市場則正以 100% 的高增速發展着,至今也有百億規模。

誰讓禿令人看起來油膩、衰老又憔悴呢,爲了形象一些脫髮患者也是拼了。

然而,並不是每個禿到影響形象的人都會選擇植髮。

鄒天的想法可以代表很多人。一方面,他認爲從後腦勺上取毛囊下來再種到禿的地方,看着就疼得可怕。更何況,他還在掉髮,生怕像段子一樣,堵住了一頭,慢慢中間又寸草不生了,造型更怪異。

▲ 可能就像這樣,成了小龍人

另一方面,幾萬塊的手術費用,夠他定製幾個他現在用的假髮片了,戴上之後可洗、可剪、可燙、可染,還能摘下來 —— 效果還不錯,也還算方便。

不過,當被問到如果現在有一種辦法能替換頭頂皮膚、激活毛囊,他是否願意接受時,鄒天滿臉質疑,但依然表達了期待,‘這就是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區別’。

最近,Nature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就展示了用幹細胞製造包含毛囊、接近完全的人類皮膚的可能性。經過 4~5 個月培養後,這些‘人造皮膚’被移植到小鼠背上,不僅與小鼠皮膚融合,其中 55% 還能繼續生長,並長出了 2~5mm 長度的人類毛髮。

‘這使我們離產生無限的毛囊供應更近了,並且可以移植到頭髮稀疏或沒有頭髮的人的頭皮上。’對於這一成果,美國賓大皮膚病學系 Leo L。 Wang 如此評價。

造一塊‘頭皮’

作爲人體免疫的第一道屏障,皮膚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多層器官,對調節體溫、保持體液、抵禦外部壓力、調節觸覺和疼痛至關重要,由毛囊、皮脂腺、神經元迴路等功能性附屬零件構成。

爲了幫燒燙傷等患者重建這道屏障,40 多年來,科學家們陸續投入用真皮細胞和表皮細胞在體外重建人類皮膚的研究。遺憾的是,毛囊等功能性器官的體外培養還一直沒有解決方案。

好消息是,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教授 Karl R.Koehler 團隊最近宣佈解決了這個問題。團隊採用類器官培養系統 (organoid culture system)培育皮膚細胞,這是一種三維的培養環境,可以讓細胞在更接近正常的環境中生長。同時,團隊依次添加不同的生長因子以誘導多能幹細胞定向分化爲多個特異性器官的細胞類型。

▲ 培養過程

70 多天後,這些細胞逐漸長成了一個個球體,每個球體中大概孕育了近 50 個毛囊。累計 4~5 個月的培育期後,團隊終於得到了具備明顯表皮層、真皮層,且具有毛囊、皮脂腺、神經迴路的‘人造皮膚’,論文中稱其爲類器官 (organoids)

通過 RNA 測序等方式測定後,團隊發現這些培育出的‘人造皮膚’與 18 周胎兒的前額皮膚十分相似,也就是說,更像‘人造頭皮’。

▲‘人造皮膚’vs 18 周胎兒的前額皮膚

爲了進一步驗證‘人造皮膚’的能力,團隊又在小鼠身上啓動了實驗。他們將 1~2mm 大小的‘人造皮膚’植入 27 只小鼠背部,均存活良好,與小鼠皮膚幾乎算得上是完全融合。

其中,15 只小鼠的移植皮膚上長出了 2~5mm 的人類毛髮,佔比 55%。剩餘小鼠中,一半長出了向內生長的毛髮,類似於毛孔被堵住之後毛髮憋得向內彎曲,另一半則因爲技術問題失敗。

▲ 小鼠長出的人類毛髮

不過,這也足夠證明團隊培育的類器官有頭皮皮膚的潛力,治禿有望。

團隊還爲‘人造皮膚’規劃了更長遠的未來,譬如用作模型以加速皮膚和毛髮疾病藥物的研發,通過改變培養條件,還能特定生成具備其他身體部位特徵的皮膚,可以爲燒燙傷患者等重建各處皮膚。

還需要解決什麼?

對於脫髮患者來說,‘人造皮膚’顯然是個福音。

如今,越來越多脫髮患者爲了外表選擇植髮,但這可不是個小手術。一般來講,患者先去面診,醫生來設計植髮方案,確定植髮區域、需要的毛囊數、取毛囊的區域及取毛囊數。

方案確定後,患者需要剃掉枕部 (也就是後腦勺毛髮最茂密的地方)的頭髮,然後麻醉師會將麻醉針直接打進該區域的頭皮,植髮區域也得來一針。這種疼痛,打過的都說爽。

接下來大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時間,就是醫生從枕部取下一顆顆毛囊,再像插秧一樣一顆顆種到‘荒蕪’的頭皮上去。

▲ 用這種設備操作,看着就害怕

到這兒,漫長的折磨還只能算剛剛開始。手術後的一週內,患者的整個頭、臉可能都一直處於水腫狀態,說一個頭兩個大可能都不誇張;枕部剃掉的頭髮也得慢慢留起來。

這些痛苦,還是對很多人起到了很大勸退作用的。所以,當我把 Koehler 團隊的這篇論文發給幾個不滿 30 歲的‘青年禿’時,他們大多頓生‘有救了’之感。

畢竟,比起‘拆東牆補西牆’的植髮,讓自己的頭皮又重獲生命力、長出新毛囊聽起來誘惑極了。從過程上來看,應該也沒植髮手術那麼漫長和痛苦。

但目前來看,這項研究成果仍處於較爲初級的階段,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團隊進行驗證及改進。

首先,在臨牀應用前,我們必須瞭解運用此類方法培育的‘人造頭皮’上頭髮的生長效率究竟如何。多少細胞最終能形成一個毛囊?一個毛囊的存活週期有多久?是否如正常的毛囊一樣具有毛髮再生功能?這些都是團隊必須先在實驗室中明確並驗證的問題。

其次,4~5 個月的培養週期過長。如果只是爲了美觀的頭皮移植也就罷了,對於燒燙傷患者來說,他們可沒那麼長的時間用來等待。改進以加速培養過程,無疑是個較大的挑戰。

除此之外,如何規模化製造‘頭皮’、如何讓長出的頭髮長度與自然條件下相似,這些問題也都還未被團隊提上日程。

儘管如此,業界專家毫不吝惜對於這項技術的讚揚。‘這項工作給臨牀應用帶來了巨大的希望,我們相信這個研究終將成爲現實。’

(應受訪者要求,鄒天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