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十条”,扎实推进巢湖流域新一轮综合治理,开展乡镇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水环境预警监管机制,持续改善水质。

长江:十年禁渔期开始 为了江澈鱼儿丰

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近年来,安徽把打造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组织开展了长江阶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2019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5%,同比上升了8.3个百分点, 是国家考核以来的最好水平。

为有效恢复皖江水生生物资源,从2020年1月1日起,安徽在长江重点水域实行长达10年的禁捕期,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通过渔民退捕、划定水生生物保护区等措施,让长江焕发生机与活力。

长江长江,我是巢湖,为什么最近你身边的那些渔民不见了呀

十年禁渔期从今年初开始,长江干流安徽段水阳江、青弋江、巢湖水域等8个重要支流禁止生产性捕捞,渔民们已经上岸啦

啊,那以后咱们还有鱼吃吗?

长江目前的捕捞量仅占到全国水产总量的0.15%,不会对大家的餐桌有啥影响的,但是对渔业恢复有很大帮助哦!

相信不久的将来,能见到越来越多微笑天使的身影的!

全面禁捕,帮助渔民上岸,让江豚微笑重现

浩浩长江,江豚家族只剩余千头左右,而安徽段只剩两百余头。为再现长江碧水好生态,这两年,安徽打出了“标本兼治”的组合拳,接连开展了多项长江岸线整治,不久前,省里出台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新方案,把着力点转到了水中。

安庆市沿长江干支流的10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通过加大对退捕渔民的财政奖补、技能培训等举措,让长江流域的825户渔民实现了转岗、就业。宿松县持续开展“长江大保护行动”,1530户渔民共6000多人上岸生活,不仅提高了恢复区的动植物多样性,遏制了生态系统逆向演替趋势,而且使渔民住上了新房,彻底摆脱以船为家的漂泊生活。在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池州市,减船1259艘,其中在册机动渔船431艘、住家船259艘、辅助渔船569条。

这次禁渔,安徽将投资24个亿,完成1.2万艘船舶的禁捕工作,整个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工作,在未来的10年,将有大的改善。

巢湖:“史上最严”治巢政策 前所未有的水质提升

从劣五类升至三类,巢湖水质三年实现三级跳

根据省生态环境厅消息,巢湖水质治理效果非常明显,由持续多年的劣五类,升到2019年的四类,而今年至今,则“罕见”地一直维持在三类水,这是前所未有的。 十五里河、派河、南淝河等巢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明显好转,南淝河施口断面首次实现连续多月达标。

南淝河

我是巢湖,长江在不?

我在,快到夏天了,你最近过得咋样

我啊,水质已经变好了不少,今年蓝藻污染也好多啦。

那些曾经侵占我的湖面,污染水质的项目,如今也被关停了。听说今年还将引进高压灭藻的神器,这下不仅脸色不绿了,臭烘烘的气味也不再有了呢!

不愧是你!又能见到你水清岸绿的清秀容颜了吗

嘿嘿!

这些条例,令行禁止保护湿地生态

早在2012年实施的《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就第一次把河长制写入地方法规。2014年,《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随后,号称“史上最严”的治巢政策,《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意见》于2017年底发布。2018年6月,新修订的《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加大了水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罚款上限由1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在前不久修订的《合肥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中,对于不按照规定将污水排入公共排水设施的,相关单位将面临最高20万元的处罚。

如今在严格执法的“高压”中,已完成湿地修复面积达43.1万平方米。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内项目清理行动,清理整顿饮用水水源地及巢湖红线范围内违法建设问题375个,多个项目被关闭或拆除。“你看连这个别墅都拆了。”巢湖北岸,已经“洗脚上岸”的渔民指着正在拆除的违建别墅说,政府的决心换来了日益洁净的巢湖碧水。

巢湖岸线

巢湖湿地

截至今年4月底,2017年开展的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144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24个,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的6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35个,其余正在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多项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我们相信,水清岸绿产业优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安徽新闻联播、安徽广播电视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