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朱亞文《十日遊戲》看網劇市場:“超前點播”的模式真讓人心累

文/殷素素

"超前點播"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衆們想要提前看到劇集大結局的迫切需求,但同時也對影視劇市場的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爲開通VIP依舊要付費看劇,這一點實際上也引發了許多爭議。

而相比於以前少則三四十集多則七八十集的電視劇,劇情銜接更加緊湊的短劇也逐漸成爲主流趨勢,近期熱播的《十日遊戲》第一週就更新了一半的劇情,前段時間的《我是餘歡水》也是同樣的集數,一度成爲了當時的熱播劇。

“超前點播+短劇集”的模式反而不討喜?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相比之前的"大製作",其實大部分都是以"超前點播+短劇集"的模式呈現,不少電視劇更是纔剛開播一週就收官了,因爲能充分滿足觀衆對後續劇情的好奇,也能夠讓 觀衆們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劇情的展開同時也對播出的所有劇情進行復盤,所以"超前點播"實際上能在某種程度上避免觀衆由於等待更新的時間過長而失去追劇興趣,但這其實也在無形中縮短了電視劇受到熱議的時間。

就拿近期熱播的《十日遊戲》來說,劇情節奏快,演員們的演技也一下把觀衆帶入了劇情之中,但僅僅開播一週就開放了超前點播,直接公開結局,這實際上也會讓不少想要進一步發表自己想法的觀衆望而卻步,關注度減少後,無論是關於演員還是劇情的討論其實都會隨之減少。

半個月就完結的劇,儘管擁有好口碑,但很難引發持續的熱議,再加上超前點播早就公開了大結局,大家的追劇進度不一致,出演這類影視劇的演員受到的關注度也有限,在流量爲王的時代,"超前點播+短劇集"的模式能創造的長尾效應也有限。

"三月劇粉"這個詞的出現,實際上和演員這個職業的特殊性質掛鉤,但對於演員來說,有作品纔會有曝光度,而如何在作品熱播的短時間內把觀衆們暫時對劇情、角色的關注變成對自己的關注,這也是演員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而僅僅在半個月內就完結的劇,實際上也給演員的"變現"帶去了更大的難度,隨着影視劇播出的結束,觀衆們投身到一部作品中的熱情也會隨之減少,作品播出時間長達三個月的演員都難圈到更多新粉,更何況是播出時間僅半個月的網劇呢。

超前點播成普遍現象,短劇集成大趨勢

不得不說,由朱亞文、金晨主演的網劇《十日遊戲》確實在開播三日後就以0.54的景氣指數首次登榜,位列單日排行榜第七名,這樣一部起點頗高的網劇在播出進度上也選擇"速戰速決",雖然好口碑不斷髮酵的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觀衆,但大部分網友還是認爲這樣一部好劇其實值得更多的熱度。

超前點播成爲當下的普遍現象,這種模式到底爲什麼頗受青睞呢?

其實"超前點播"這樣的運營模式第一次在國內出現是在《陳情令》即將大結局時,作爲國內第一個"喫螃蟹"的視頻網站,某平臺實際上引發了許多不滿,同時也帶起了國內影視劇播出的新模式。

儘管相關視頻平臺稱"超前點播"的出現其實是爲了讓觀衆們探索多元的會員權益,但在觀衆心裏,這不過是"割韭菜"的新模式。

在超前點播成爲大勢所趨後,短劇集的出現也引發了熱議,而這兩者結合背後的真正原因,有不少網友們猜測,這不過是視頻網站爲了增加營收才提出的全新運營方式。

"一口氣喫成個胖子"的播出模式真的讓人很心累

有網友認爲,"超前點播"和"短劇集"結合的模式無疑是增加觀衆的負擔,甚至有網友認爲明明劇集短,卻依舊要選擇超前點播,這其實就是"一口氣喫成個胖子"。

雖然爲盈利而推出一系列新的運營模式可以理解,但是這樣的模式到底是會吸引觀衆還是勸退觀衆,這一點無論是平臺還是影視劇的投資方都應該更仔細地考慮清楚。

《慶餘年》開啓"超前點播"後盜版滿天飛的情況大家有目共睹,觀衆們並非不願意爲版權買單,只是不太喜歡在看劇時有這樣的體驗。

至於"超前點播"是否能真的盈利,這個問題相信也只有影視平臺才知道了。

對於資方而言,選擇“超前點播”似乎也很難創造更多營收,影視劇只在短期內擁有了一些熱度和關注度,喫到紅利的時間更短,營收自然也就更小,如今"超前點播"已經成了一種趨勢,不知因爲"超前點播"而使影視劇失去的熱度,劇方和視頻平臺又該如何填補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