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模仿女老师的“钟美美”爆红,究竟对谁是一种伤害?

冰川思享号特约撰稿 | 李跃

钟美美是谁?

因为在视频中模仿老师抱病上课、接电话、上公开课、生气发飙、痛批早恋等活灵活现,来自黑龙江鹤岗的13岁男孩钟宇升以“钟美美”的身份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黑龙江鹤岗的13岁男孩钟宇升在视频中模仿老师活灵活现(图/网络视频截屏图)

其视频随后遭遇下架,更是引起广泛争议。有传言他被“约谈”了,很多人忧心忡忡地说,这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01

不过,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最新采访,事实并非如此。

“钟美美”的班主任田广霄老师表示,他个人曾与家长有过沟通,但是目的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进行保护——值得一提的是,田广霄老师是一位男老师,而“钟美美”模仿的是女老师。

▲田广霄老师接受媒体采访(图/网络视频截屏图)

当记者问到视频被下架是否因为被学校或老师约谈时,“钟美美”母亲吴女士予以否认。

之所以网友无法再看到相关的视频,她坦言,因为相关的评论有好有坏,害怕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让孩子将视频先隐藏了起来,只留给自己观看。未来也将继续支持孩子尝试模仿别的角色。

此前,钟妈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到,担心网络关注的忽上忽下对孩子有影响,要让孩子知道,哪一天变得不红了,没人关注了,也很正常。

02

在孩子的爆红面前,我觉得这位母亲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清醒,让人看到了一种爱护孩子的正确姿势。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万物留痕;但互联网也是没有记忆的,一个热点很容易被另一个热点覆盖。“钟美美”被网络遗忘或者阶段性遗忘,是大概率的事儿。如果因此而心理失衡,爆红反而是一种伤害。

▲靠模仿女老师上课爆红的“钟美美”(图/网络视频截屏图)

更重要的是,这位母亲并没有“趁热打铁”,对向孩子汹涌而来的网络流量进行迅速变现。钟妈妈说,孩子出名之后,也接到了不少广告邀约,但她的选择是“不接受,因为这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更是一种不多见的定力。

03

很多人可能会想起,2019年4月,杭州3岁的童模妞妞被亲妈狠踢一脚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揪心的画面引发众怒,连续登上了好几天的热搜,“童模”这个词汇也由此更多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3岁女童妞妞在拍摄时遭亲妈狠踢(图/网络)

央视去年做了一个跟踪报道,揭露了童模行业的一些真相。

据业内人士透露,就算一个刚入行的童模,通过一天的拍摄也可以获得四五千元报酬。早在2017年底,一则关于11岁中国混血童模叶祖铭自曝年收入80多万元的新闻,更是引爆舆论。

而这背后,是达数十亿元的童模经济狂欢。

随着未成年明星的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现象呈现井喷式增长,为未成年明星本人及其经纪公司、监护人及商家等都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利益。而对这些童模来说,则意味着人格、尊严乃至整个童年被商业利益所交换。

04

这样的现象并非只发生在国内。

数年前韩国媒体报道,该国一名18岁高三女生身着露肩衣服和网纱长筒袜,在一次商业活动中与50名成年男子热情拥抱。此举招致外界责难,并在韩国国内引发了强烈批判。

▲韩国高三女生崔恩贞与50名成年男子拥抱(图/网络)

以“钟美美”当前的网络影响力,如果愿意授受商业广告,应该是一笔不低的、对普通家庭具有巨大诱惑力的数目。但这确实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某种不可控的变数。

若说家庭暴力是显性外在的暴力,那将未成年人拉到成人化世界的聚光灯下,让其成为一架商业机器,接受超出年龄的某种“规范”,则是另一种隐性暴力,另一种“虐童”。问题是,这样的伤害长期以来为我们习焉不察。

“钟美美”母亲抵制了这样的诱惑,确实难能可贵。但是,如何避免商业活动侵袭童年,避免童年被过度消费,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宏大话题,不能只寄望于个人的定力,还需要商业资本以及整个社会的教育定力来加持,在制度层面加以某种限制。

05

事实上,为商业活动设置“少儿不宜”门槛,是一种国际惯例。《加拿大广告标准准则》规定,不得将儿童作为广告对象。瑞典更是立法禁止12岁以下儿童的电视广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止儿童广告的国家。

美国的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也在指导方针中,直接建议设计师不要雇用16岁以下的模特进行表演。

不久前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从事商业活动权益保障的提案》,建议构建行业许可规范,通过对法定代理人监护权的引导、监督和惩治,形成未成年人从事商业活动权益保护的综合机制——这种往往令人浑然不察的伤害儿童现象,总算有人呼吁制止了。

回到“钟美美”爆红这件事上来,我们要欣赏、包容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要保护、捍卫一个人的成长不受太多商业利益左右的权利。

童年只有一次,要让孩子知道,镜头外还有更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