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IND

香港萬得通訊社報道,美聯儲大規模公司債,期冀以此爲受到疫情衝擊的公司保駕護航,渡過難關。不過,發債併成功把債券賣給美聯儲的公司,拿了錢做了什麼?

答案恐怕不是美聯儲希望看到的,更不是期待就業機會大衆想看到的。早在2012年,美國的公司就開創了“賣慘拿錢回購分紅裁員”的一系列歪操作。

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這一次也一樣。每當有危機,美聯儲都會出手救助(bail out),2008年如此,2020年也是如此。2020年,美國企業債已經達到16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的75%,成爲“系統風險之源”,所有人篤定美聯儲不會放任不管,所有人都賭對了。

前紐約聯儲主席Bill Dudley 也承認,美聯儲的做法是有道德風險的:低利率和QE等措施引發了毫不節制的債務狂潮,而伴隨債務發行的同時,公司也忙着解僱數百萬員工,回購股票以及分紅,讓股東更加富有。

以食品服務巨頭Sysco爲例,美聯儲趕在3月23日宣佈購買債券ETF,該公司發債40億美元,然後就迫不及待的公開回購股票;幾天之後,該公司表示將裁員三分之一,超20000人,同時承諾股東分紅不變。

3月27日,豐田向發債籌集資金40億美元。三天後,這家總部位於日本的汽車公司表示,將繼續向股東派息。在那之後的八天,該公司表示,將裁減約5000名北美工廠的合同工。

4月13日,Cinemark 發行垃圾債從市場上獲得2.5億美元;同一天,該公司裁掉17500小時工,但管理的薪酬依舊豐厚。

Sysco、Cinemark 和豐田並不是孤例,像它們這樣“賣慘發債回購分紅裁員”的操作,美國高投資評級的公司在最近三個月演繹了無數遍。年初至今,美國高投資評級的公司發債總量超過1.1萬億美元,是2019年同期的兩倍。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兩週前國會證詞中表示,購買公司債是爲了“穩定就業”,他說:”做着一切的都是爲了創造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工人能夠保持工作崗位,無論是繼續回到原來的崗位還是應聘新的崗位,總之有最好的機會保住工作”。事實是在美聯儲史無前例的救助之後,美國的就業數據跌到歷史最低值,那些被救助的公司忙不迭的裁員打臉美聯儲。

不只是美聯儲,美國財政部的“就業保持大計”也失敗了。美國國會3月份批准的每週額外600美元失業救濟金將於7月31日停止發放,而政府對美國航空公司250億美元救助中,禁止解僱員工的禁令將於9月30日到期,而接受金額最大的公司表示打算在那一天之後裁員!

與小企業管理局的工資保障計劃不同,該計劃鼓勵僱主留住工人,如果大部分收入用於留住工人,則只是一項補助金,美聯儲和財政部爲大公司創建的設施則沒有此類要求。美聯儲簡單的希望,”錢多了就不會裁員“,認爲恢復市場秩序將轉化爲拯救就業。 事實上只是認爲創造了一個新的債務泡沫,頗有些“好心辦壞事”的意味。

克林頓總統的前勞工部長Robert Reich 說:“他們可以設定條件,比如公司需要重新僱傭員工,保持一定的工資支出,然後才能獲得救助。如果僅僅是讓公司保持運營,就很難清楚的知道他們是不是會僱傭員工。”

美國金融改革政策主管Marcus Stanley 也表示,利好公司發債的金融環境只是公司董事會福利,與大多數人無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