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健識局 王小楠

編 | 健識局 嚴冬雪

本文來源於《財經天下》週刊合作伙伴大健康品牌“健識局”,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6月4日,廣西醫保局印發通知,按照2019版國家醫保目錄的調整規則,現將44箇中成藥和148個西藥自6月1日起調出省內醫保目錄,原廣西醫保藥品支付範圍內按規定調增的藥品在3年內逐步消化。(翻至文末查看刪除目錄品種)

與此同時,還有部分藥品被要求按照2019版藥品目錄執行限定支付範圍,縮小了臨牀適應症的使用,刪除了少量藥品部分報銷的劑型。

健識局梳理發現,在此番調整後的廣西省所公佈的《醫保目錄》包括1645個西藥,1759箇中成藥,118個協議期內談判藥品,共計3522個。

事實上,此次廣西調整醫保目錄,只是地方增補醫保品種消化加速的一個代表。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山東、四川、安徽等15個省市調整了地方醫保目錄。

隨着各地陸續調整醫保目錄,今後醫療市場的用藥格局也會發生些許改變。有分析人士指出,儘管地方目錄調整存在三年的緩衝期,但相關藥企只有不斷調整營銷策略,推進一致性評價或專注於研發創新才能在今後的醫藥市場中勝出。

3年內消化方案

6月底前清理40%增補品種

2019年9月,醫療服務管理培訓會在武漢舉辦。國家醫保局會上首次明確,三年內按各省增補數量的40%、40%、20%的節奏調出。

按照國家醫保局的計劃,衛健委發佈的重點監控目錄的所有品種,應在地方醫保目錄中先行剔除。同時,要儘管制定增補品種的3年消化方案,並完成40%省級增補品種的消化。

這也就意味着,在2019年版全國醫保目錄正式公佈之後,地方目錄的調整已進入了實質階段。

有業內人士預測,這一次地方目錄的調整,儘管對於整個醫藥市場的影響不大,僅牽扯到200多個品種的銷售,但對於每家藥企而言,相關市場會有實質性的影響。

圖/ 視覺中國

健識局梳理發現,目前已有北京、山東、湖南、江西、安徽等15個省市相繼印發通知,開展省級目錄與新版國家醫保目錄的對接工作。

事實上,2020年4月在業界流傳、由國家醫保局公佈的《2020年醫藥服務管理工作要點》中明確,地方醫保目錄調整的截止時間是2020年6月底之前,到期之後相關品種將直接移出。

由此來看,地方增補品種在2020年清理40%的品種是大勢所趨。此前,也有業界質疑,地方醫保目錄可增補15%的規定,也會導致少數藥企向地方政府權力尋租的腐敗現象,擾亂整個醫藥產業的生態鏈。

顯然,國家醫保局逐步取消地方目錄15%的增補,能減少改變醫療機構的用藥習慣,有效減少醫保基金的浪費,加入醫藥產業“騰籠換鳥”的改革步伐。

進入“調整季”

僅靠目錄橫行市場的日子已過

事實上,2019版國家醫保目錄進入“調整季”,目錄之內的品種並不是高枕無憂。

4月29日,國家醫保局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今後國家醫保目錄將進行調整,原則上每年調整1次。無疑今後將加速中國醫藥市場的洗牌速度。

隨着我國新藥審評審批加速,中國與全球同步上市新藥早已不再是夢想。有數據顯示,2019年共有51款新藥在中國上市。其中進口新藥40個,國產新藥11個。

按照2019年新版醫保目錄的遴選標準,重大疾病治療用藥、慢性病用藥、兒童用藥、急救搶救用藥均是重點納入的品種,未來這些已上市的新藥進入醫保目錄已是大概率事件。

在“騰籠換鳥”的醫療體制改革背景下,創新藥的進入就意味着部分臨牀療效不明確的藥品將徹底退出目錄。

其中,地方目錄則是此番清退品種的重點區域。據藥智網統計,在州、安徽、江蘇、吉林、甘肅等多省市的地方增補目錄,超過半數都是中藥獨家品種。

這也直接導致地方醫保目錄增補過多、過濫,不合理現象頻出。隨着新版醫保目錄進入動態調整,一批藥品僅靠“目錄”就能在市場上存活的日子已不復存在。

業內普遍認爲,今後藥企還需要進行藥物研發,不斷地生產出更多的創新藥才能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