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晓,汤姆马克创始人。跨界人脉枢纽,“人生整理”理念倡导者及推广者,江苏省温州商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南京市温州商会新生代执行秘书长、南京三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双创导师、南京三江大学法商学院客座教授……擅长“商业品牌打造”及“商业模式构建”、“个人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叠加。

李晓常常穿着灰黑色的衣服,用朋友的话说,黑色的服装遮盖不了他五彩斑斓的灵魂。

他的头衔很多,创业者、商会副会长、商会执行秘书长、老师……如果说前十年他更看重创业者的身份,通过累积财富达到自己生活更好的目标,未来的十年,他希望可以用老师的身份,分享理念,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当然,李晓展现出的面更多样,不仅仅在身份上,还在于他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状态投身在不同的面里。

创业伊始,李晓选择从餐饮设计行业入手,创立汤姆马克,以食为起点,延伸至大消费类品牌,逐渐完善,到如今打造的第三产业全生态链平台。

汤姆马克总部位于南京,在成都、深圳、广州分别设立分公司,同时在南京和成都入股音乐公司、影视广告公司、商业空间设计公司、商业装饰公司、终端装修道具模块化公司、公司法律顾问事务所、线上线下品牌招商公司、信息科技公司、餐饮管理公司、文创潮牌孵化机构。

从一家公司到如今几十家,李晓虽然忙碌,却依然可以有时间不断学习,爱好也越来越多,不断自我升级,自我迭代,当学习努力不再是坚持而是习惯,一切都顺其自然。回首看,他说这是他整理过的人生,一场知行合一的修行。

李晓创业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从他出外上学开始,他下意识就往创业的部分靠近,选择市场营销专业毫不犹豫。

2006年,李晓开始创业,从自己喜欢的摄影入手,瞄准了当时的餐饮行业,彼时,餐饮行业中对于品牌打造的需求正处于萌芽阶段,大广告公司收费过高,许多刚起步的餐饮品牌很难负荷,而普通图文店做出来的物料却没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李晓抓住这个痛点,让汤姆马克迅速扩张。

2014年,在他看来是餐饮行业爆发式增长的一年,许多跨界人士都投身到餐饮行业中去,这时的餐饮行业品牌的认知度有了更高的需求,汤姆马克抓住了这个风口。之后他慢慢切入大消费类全产业链,深耕大消费类的商业品牌设计,致力于为商业品牌形象提供综合层面的优质服务。

回看创业路,李晓没有觉得多么艰难,他着眼在自己精神的升华上,不断认识新的朋友,从朋友身上吸取养分,因为爱好很多,台球、雪茄、红酒、摄影、音乐……他的朋友也是各种各样的,让他也散发了更多不同的样子,像是多面的水晶,各个角度都散发着光芒,每一面都是他,每一面又不是完整的他。

如何在众多的爱好与忙碌中平衡时间?

在李晓看来,这些都是他在自己思考基础上的叠加,万事万物有共通的部分,功夫在诗外,平衡不是去将时间平均在每个部分,而是不极端,一如传统中的太极,它呈现的是一种曲线,是一种蜿蜒而不极端的融合。

现在的他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某一面,而是给自己的生活做加法,让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

有些人对于人情练达天生敏锐,李晓从小在同龄人中就显得成熟,还在小学时,他就很乐意与学校周边店铺的老板和小摊贩等打交道,通过与成人接触,他的世界观逐渐完善。长大后,他交友范围更是广泛,有上市公司老板,也有路边下棋的老人……朋友是那些有正能量,三观相同的人,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

他是个热心的人,看到朋友有困难,常常主动伸出援手,逐渐身边人感受到他古道热肠,有困难便会主动找他帮助,尤其有困惑时,希望他能帮忙开解,长此以往,他成为了朋友口中的李老师。

能为别人解惑,不仅因为他善于总结,还源于他曾两次抑郁的经历。他明白在负能量的情绪中,怎样才能走出去。

说起自己抑郁的事情,如今的李晓显得很坦然。第一次因为创业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他困在自己无法挣脱的情绪中,他颓废着,足有6个月,直到一次在紫金山骑自行车狠狠的一摔,身体的疼痛把他惊醒,悟出了“慢慢来,比较快”。

而第二次因为和公司一位核心员工的分歧,颠覆了他对于人性的认知,比起自己经济上的损失,精神上的打击才是真正致命的,麻木了9个月,突然顿悟:“平衡不是平均,平衡是不极端,可以追求极致但不要极端,要接受不完美。”

从阴霾中走出来,才更明白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亮。有意思的是,对于自己的底色他定义为黑,这份黑不是阴郁,而是沉稳,是稳定。黑里不是没有色彩,反而是无数色彩累积、覆盖、交错,不经意一瞥,只有黑,但用心去分辨,才会看见斑斓五彩,才会被其中交汇的色彩感动。

平平淡淡过五彩斑斓的低调生活,这是李晓的状态,懂我者便懂,不懂者也不争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内修与外扩是李晓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修行,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给多少人帮助。钱不是目标,而是工具和手段,在他看来如果有余力,要给社会回馈,慈善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次疫情期间,他没有闲下来,为疫区筹募物资,尤其是口罩。

如果说别人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圆的话,李晓的更像是一个圆柱体,一直在叠加。他在奔跑着,投资了几十个品牌和公司,涵盖衣食住行养,吃喝玩乐美,每年他都得到处跑,这几年算下来,每年在南京60天,成都60天,深圳广州各30天,上海北京杭州各20天,剩下的时间看情况去不同的城市。

有人觉得他过得顺遂,事实却是他十分努力,并且有着一套自己的商业思考,才看起来毫不费力。

他认为生意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和专业的领域,成年人的友谊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价值的交换,这并不是贬义去阐述买卖原则,而是双方都获取想要的东西,认同对方的价值,实现双赢甚至共赢。转而他笑着说道,小朋友才会把好东西藏起来。

做人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他想来,最高级的利他就是利己,帮人就是帮自己。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第二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脑里。李晓希望自己能做到后一件,不仅需要聪明更是智慧。

从他的经历来说,赚钱是自我认知的提升,亏钱是认知的缺陷,认知决定了财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可以让身边的人一起向前。

跨界多个行业,李晓游刃有余,他认为生意的本质是相似的——道术器用,人时事境。道的层面由他把控,剩下的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方向上把控好,能顺利向前。而这个部分最重要的便是他的想法得不断升级,需要大量的学习和思考。

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个爱学习爱分享价值观正向的靠谱的有心人。学习须有收获,这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奇葩说》里因一句“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博学了吗?”而爆红网络的杨奇函,有人敬佩,有人嘲笑,细想来,如果真是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我,这和一万小时法则异曲同工。

李晓提倡知行合一便是如此,他将坚持转化为习惯,当将一件事理解为坚持的时候,会有许多惰性的自我拉扯,可当一件事成为习惯之时,自然而然,无需思考勉强,他靠的便是这份理解。

每天睡5小时,剩下的时间大多在工作,手机几乎不离身,大多事在线上处理,提高效率。他在飞速奔跑,汤姆马克也是如此。转而他又说,只有慢慢来才能快起来。

慢与快这一对反义词,在一起是怎样焕发新生?

他不迎合世俗节奏,懂得何时落脚,何时奔跑,因此清醒,一步一个脚印,遵循内心的工匠精神,做事靠谱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人生需要整理。”这是李晓常说的一句话。像是布道者反复宣道着自己的理念,他血液里有着分享的因子,但他不愿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教,而是在分享的过程中找寻志同道合的人,有相似的三观,即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朋友。

“整理过的想法才叫理想,不然就是空想或者说是梦想。”李晓喜欢把词做一些新的释义,将对人生的理解注入其中,贴合词本身的含义,是个人三观的衍生品。

初始,人生整理是李晓自己一直在做,却未想过分享的理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他也并不觉得成功只有一种方式。可当身边一些朋友岁至中年,开始抱怨时间不够用,生活一团糟,赚不到钱等等,他希望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帮助到他们。

“整理是效率的前提,所谓的措手不及并不是没有准备好,而是在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去准备。”试想一下,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间相差了四倍,这只是基础层的事件,随着人生成长,每叠加一层便增加四倍,其中的差距将会多么巨大。

从战略到战术,从工具到执行,都需要科学的规划,整理人生就是为这些规划做铺垫。

努力辛苦在什么层面,决定了你的高度。这是李晓一直以来的认知,形而上决定了形而下。韩愈的《师说》中对于老师如是定义,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也是李晓对李老师的身份特别看重的原因之一,为朋友解惑,授业,让他们能够越来越好。

后来因为向他寻求帮助的朋友太多,他开始做知识星球,星球的知识点都与“整理”相关,包括但不局限于时间管理、扫除收纳、财务管理、人脉管理、投资管理……

这是他未来的重点,持续整理,持续补充,当然也会有些许质疑,那又如何,知位守中足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