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大學博士王卓君畢業論文被指涉嫌抄襲多人論文)

澎湃新聞日前接到網友反映稱,南京大學2001級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王卓君2007年5月提交的博士畢業論文《產學研合作創新制度選擇研究》涉嫌抄襲他人論文。

澎湃新聞經比對發現,王卓君的博士畢業論文《產學研合作創新制度選擇研究》(指導教師童星教授),涉嫌抄襲復旦大學經濟系博士生劉寧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文史哲》1999年第5期的《剩餘索取權的演變與現實》、南京工業大學2004屆碩士研究生周靜珍2004年12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我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模式探討》(指導教師王卓君教授)、作者李朝陽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學海》2005年第5期的《產學研合作創新中產權制度安排問題探討》等。

澎湃新聞注意到,劉寧的論文比王卓君的博士畢業論文發表早7年多,周靜珍碩士學位論文比王卓君博士畢業論文發表早2年多,李朝陽的論文比王卓君的博士畢業論文發表早1年多。

6月5日上午,澎湃新聞就此事致電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稱已記錄相關情況,有後續進展會聯繫記者。

澎湃新聞比對發現,王卓君的博士畢業論文涉嫌抄襲部分如下。

王卓君博士畢業論文《產學研合作創新制度選擇研究》涉嫌抄襲復旦大學經濟系博士生劉寧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文史哲》1999年第5期的《剩餘索取權的演變與現實》一文。

如王卓君在其博士畢業論文5.1小節“資本邏輯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制度特徵一權力與利益關係”中寫道: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分工的具體化,出現了專門負責生產的管理者或稱指揮者,爲防止工人偷懶而特別從事監督工作的監督者。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勞動分工達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專門的管理者,代替資本所有者擔負企業的監督和指揮工作。剩餘索取權開始在資本所有者與管理者之間進行分配。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在股份公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餘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64這就是說,股份公司的經營者不是所有者;股份公司的勞動者仍然是僱傭勞動者,他們的剩餘勞動被他人無償佔有。剩餘索取權僅限於在資本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之間進行分配。但是,管理者參與剩餘分享的理由並不像資本家那樣僅僅侷限於對企業剩餘的無償佔有……

劉寧在《剩餘索取權的演變與現實》一文中“資本所有者佔有全部剩餘收益”這一小節寫道: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分工的具體化,出現了專門負責生產的管理者或稱指揮者、爲防止工人偷懶而特別從事監督工作的監督者……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勞動分工達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專門的管理者,代替資本所有者擔負企業的監督和指揮工作。剩餘索取權開始在資本所有者與管理者之間進行分配。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在股份公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餘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資本論》第3卷,第494頁)。這就是說,股份公司的經營者不是所有者;股份公司的勞動者仍然是僱傭勞動者,他們的剩餘勞動被他人無償佔有。剩餘索取權僅限於在資本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之間進行分配,但是,管理者參與剩餘分享的理由並不像資本家那樣僅僅侷限於對企業剩餘的無償佔有……

上述兩段幾乎一致。

此外,如下圖所示,王卓君博士畢業論文涉嫌抄襲李朝陽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學海》2005年第5期的《產學研合作創新中產權制度安排問題探討》中的部分內容。

王卓君論文(左)涉嫌抄襲李朝陽論文(右)部分。

澎湃新聞注意到,網友還指出王卓君涉嫌抄襲自己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周靜珍的碩士學位論文。澎湃新聞經比對發現,王卓君博士畢業論文中第四章“我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考察”,涉嫌大面積抄襲周靜珍碩士學位論文中的3.1.1 “政府指令型模式”、3.1.2“政府推動型模式”、3.1.3“企業主導型模式”、3.1.4“大學主導型模式”、3.1.5“科研院所主導型模式”、3.1.6“共建模式”,以及4.1.1“內部要素”、4.1.2“外部要素”、4.1.3“協同要素”等小節。

王卓君博士畢業論文目錄中第四章涉及內容。

王卓君在其博士畢業論文4.2.2“內部因素”中的“組織規模因素”一節中寫道:對於產學研合作創新的聯合體來說,規模的擴大,科研能力的增強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也會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應。規模擴大以後,聯合體就有實力利用更多、更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一開始,聯合體的規模很小,也許僅僅只有兩個合作參與的主體,隨着合作進一步的深化,主體增多,聯合體的規模擴大,就進入了規模經濟階段。當聯合體由於生產規模擴大帶來了產量遞增的好處後,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將生產保持在規模報酬不變的階段,此階段成本最低,也就是規模最經濟的區域。另外,人員較多的技術培訓,各方科研能力的結合以及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管理,也會起到節約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周靜珍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4.1.1.1“組織規模要素”這一小節中寫道:對於產學研合作創新的聯合體來說,規模的擴大,科研能力的增強帶來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也會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應。規模擴大以後,聯合體就有實力利用更多、更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一開始,聯合體的規模很小,也許僅僅只有兩個合作參與的主體,隨着合作的進行,主體增多,聯合體的規模擴大,就進入了規模經濟階段。當聯合體由於生產規模擴大帶來了產量遞增的好處後,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將生產保持在規模報酬不變的階段,此階段成本最低,也就是規模最經濟的區域。此後,聯合體繼續擴大生產規模,便會進入規模報酬遞減階段,即規模不經濟。另外,人員較多的技術培訓,各方科研能力的結合以及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管理,也會起到節約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上述兩段除個別語句有刪減改動外,幾乎一致。如下圖所示,王卓君博士畢業論文中的部分圖表也與周靜珍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圖表一致。

王卓君論文(左)涉嫌抄襲周靜珍論文(右)的圖表部分。

王卓君論文(左)涉嫌抄襲周靜珍論文(右)部分。

澎湃新聞查詢發現,王卓君系周靜珍碩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周靜珍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寫道:參加了導師主持的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機制、模式和途徑研究”,完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模式研究”部分,該部分的研究也即爲我的畢業論文。

另外,王卓君本人在其博士畢業論文的致謝中寫道,此論文的選題來自於2004年初我接受並進行的一項科技部軟科學重點課題“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模式與途徑研究”。這項工作是爲2006年初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的部長報告做準備的一部分。課題完成了,大會也召開了,但我始終覺得研究工作並沒有完成, 因爲在那個上交的研究報告中,只涉及到一些比較粗淺的現象的描述,在理論上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還遠遠沒有進行。於是在經過相應的準備之後,我將此作爲我自己博士論文的選題而重新開始了工作,並將這個博士論文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制度選擇”上。王卓君在致謝中還提到“現在的論文稿與我們提交給科技部的報告大相炯異”。

澎湃新聞注意到,上述復旦大學經濟系博士生劉寧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文史哲》1999年第5期的《剩餘索取權的演變與現實》、南京工業大學2004屆碩士研究生周靜珍2004年12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我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模式探討》(指導教師王卓君教授)、作者李朝陽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學海》2005年第5期的《產學研合作創新中產權制度安排問題探討》這三篇論文中,均未曾引用王卓君撰寫的相關文獻。

官方簡歷顯示,王卓君 ,男,1958年3月生,江蘇宜興人。1978年入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先後獲南京大學學士、東南大學碩士、南京大學博士學位,1996-1997年在美國做高級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爲哲學、政治學、文化學、教育學、管理學、法學等。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王卓君任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2006年6月至2017年7月任蘇州大學黨委書記。

吉國傑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化成雨_NBJ111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