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瘋狂口罩②|疫期產能增百倍,市場飽和下“醫耗之都”求變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對於有“中國醫療耗材之都”之稱的河南省長垣市來說,擴產能是“人命關天”的緊迫任務。

截至6月5日,長垣市醫用防護服、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日產能分別達7.4萬套、750萬隻、120萬隻;分別是疫情初期的105倍、5.1倍、214倍。

不過,隨着國內疫情形勢的變化,口罩市場也發生變化。6月2日-5日,澎湃新聞( www.thepaper.cn)在長垣市走訪獲悉,因國內口罩市場產能過剩,從四月中下旬開始,該市多家醫療器械企業的口罩生產線陸續停產,口罩工人轉產回原來的產品線。

接下來的問題是,爲擴產能投資的諸多機器,如何處理?

對此,長垣市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介紹,對疫情前期採購的設備,國家有補貼政策。此外,國家的防護性醫療耗材儲備戰略,正在路上。

“誰都不願新冠肺炎疫情重來,必須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對長垣市來說,保持生產能力,就是保持隨時應戰的能力。”這位負責人說。

疫情期間,口罩原材料熔噴布難尋、導致生產受限的經歷,使長垣的醫療器械企業認識到完善產業鏈的重要性。目前,企業正加快佈局。“有完整的產業鏈,纔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一位企業負責人說。

口罩生產線陸續停產、消化庫存

位於豫魯交界的縣級市長垣,人口88萬,被稱作“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當地有個說法,這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地農民“捻棉籤、搓棉球”發展起來的產業。

如今,圍繞長垣的醫療器械企業,當地有一支號稱4萬人的銷售大軍。

劉莉(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從我內心說,我真不希望疫情再來了。”6月2日,在長垣市丁欒鎮醫療器械迴歸雙創園外,坐在百萬豪車裏的劉莉對澎湃新聞說,自己的車是幾年前買的,那些“疫情過後鄭州的豪車都被長垣人買了的傳說”,都是胡說。

劉莉所服務的醫療器械企業,四月中旬就已停掉口罩生產線。

“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地都上了生產線,產能擴張非常快。四月中旬,國內口罩市場差不多都飽和了,我們這的企業口罩生產線陸續開始停。現在基本都停着,除少數規模靠前、有外貿訂單的。”劉莉說。

在劉莉看來,現在國內口罩市場可以說是過剩了,“你賣給誰啊?”

公開報道顯示,1月1日至5月31日,我國口罩相關企業新增註冊70802家,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1255.84%。3、4月,中國驗放出口的口罩278億隻,是去年全球口罩產量的3倍。而據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發佈的信息,3月1日-5月31日,中國向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其中,口罩706億隻,防護服3.4億套。

長垣市的醫療器械企業,主要客戶是醫院、醫藥公司。口罩作爲配套產品,在業務中佔比很低。相比手術衣,防護服產量更是極低。

疫情時期,口罩生產線的工人,多是從其他產品線調過來,或緊急招聘的。“現在,有客戶要口罩了,才生產點。”劉莉說,和疫情前差不多,現在,公司其他產品生產已恢復正常,口罩工人也多已轉回原產品線,“感覺口罩市場離正常不遠了”。

6月4日,在當地規模靠前的河南省健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負責人田書增告訴澎湃新聞,廠裏的口罩生產線已經停了10多天,還在消化庫存,“N95口罩一天也就賣幾萬只,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一天幾十萬只”。

田書增說,防護服生產線比口罩生產線還早停幾天,現在也是在消化庫存,“賣不太動”。

河南飄安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爲長垣縣醫用衛生材料廠,已有31年曆史。其副總經理韓存太介紹,5月10日,該廠防護服生產線就停了,現在還庫存100多萬套,很愁銷路。口罩生產線四五天前也停了,也有一些庫存,正在消化。

新鄉市華西衛材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崔勤峯告訴澎湃新聞,長垣市六七十家企業,現在口罩生產線開着的,還有十幾家。

多名業內人士分析,疫情期間國內口罩企業井噴,疫情後必然面臨洗牌。那些改行或轉型生產口罩的,很容易被淘汰,因爲沒有成熟的銷售體系。活下來的企業,競爭會更加激烈,品牌、質量、創新、銷售、產業鏈,都是關鍵因素。

澎湃新聞採訪中獲悉,疫情前,口罩工人每天(8個小時)也就80-100元。疫情期間,企業都是24小時兩班倒生產,口罩工人每班12個小時400元,最高800元。

當時,工人不夠,長垣市快速建立起用工需求儲備制度,建立6500多人可供調配的工人隊伍。“口罩工人待遇好,疫情穩定後,有些飯店復工都招不到女服務員。”有企業負責人介紹,而現在,轉產口罩工人的工資回落到100多元,形成心理落差,出現一定工人流失。

擴產能背後:企業擔心投資的設備到貨晚難享補貼

三個月前,口罩還是“一罩難求”。

2月初,拿着紅頭文件來長垣採購口罩等物資的各地政府、醫院人員開的車,擠滿各大企業門前。丁欒鎮醫療器械迴歸雙創園前的馬路,車子排列了幾公里。飯店、酒店都沒開門,相關人員就住在車裏,喫泡麪。

“看着特別可憐,裏面縣領導、大醫院領導多的是。”劉莉回憶,當時要嚴格服從國家調撥,許多人等幾天也買不到口罩,都哭了。“你只要經歷過那種事,你就不會把錢看那麼重,就絕不會去倒賣這個口罩。”

那時,許多企業負責人,每天要接七八百個電話。

“我當時兩部電話,左右手同時接。一開口就是‘口罩口罩’,我只有不斷解釋,根本沒有。”新鄉市華西衛材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崔勤峯迴憶。

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長垣市委書記秦保建說:“我總結2020年長垣的春節,是一個戰鬥的春節。我每天醒來第一感覺就是欠14億人每人一隻口罩。”

疫情爆發後,長垣市口罩企業迅速復工。到2月10日,實現44家全部復工。“擴產能”,成爲復工後“人命關天”的緊迫任務。“光省領導,都來了四五次,主要是爲防護物資。”一位企業負責人說。

1月22日,長垣市每天只能生產醫用外科口罩30餘萬隻,醫用防護服數百套。2月15日,長垣市醫用外科口罩日產量達到180餘萬隻、醫用防護服1.5萬套。3月份,這兩個數據爲300餘萬隻、4.5萬多套。截至4月13日,長垣市累計接受國家及省調撥醫用外科口罩10064.1萬隻,完成國家調撥醫用防護服88萬套。截至6月5日,長垣市醫用防護服、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日產能分別爲7.4萬套、750萬隻、120萬隻;分別是疫情初期的105倍、5.1倍、214倍。

2月初,國家工信部就派人進駐有調撥任務的企業。

“一開始我們的任務是每天800套防護服,但我們最多隻能生產六七百套。我們抓緊搞機器,搞到了。沒二十天,提到5000套。業務員(維持原客戶醫院)還是得不到。最後漲到10000套,業務員還是拿不到(無法給原來的客戶醫院供貨)。”一企業負責人說,後來變成比例調撥,好了許多。

長垣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向澎湃新聞介紹,目前,市裏相關部門主要是在落實國家和省裏對疫情初期企業擴產購買設備的補貼。國家方面,1月10日-2月29日購買並投產的口罩和防護服設備,國家補貼80%。3月1日-3月10日的,補貼50%。河南省方面:1月10日至2月29日購置設備給予30%補貼,享受國家補貼的不再重複支持。

據官方數據,1月25日-2月13日,長垣市衛材企業共新增生產設備1127臺。多名企業負責人介紹,疫情期間,口罩機等被爆炒,“一機難求”。一次性平面口罩機一套從20多萬元漲到最高100多萬元,N95口罩機更是瘋漲到200多萬元。許多廠家要求付全款預定,而且原本半個月交貨,疫情期間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都到不了貨。

河南飄安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存太告訴澎湃新聞,僅該公司,就有在國家規定的補貼時間裏簽過合同、已交1500萬定金的多批設備,至今沒有到貨。

“好多因素制約着,不是企業努力就能做到的。導致設備到廠,已經超出國家補貼時間。”一企業負責人說,就是現在,仍有沒到的設備。不少企業都投資上千萬,把利潤都搭進去了,“是不是應該適當補貼些?”

對此,長垣市科工信局副局長付強兵表示,對設備到廠晚等問題,將彙報、研究。

佈局產業鏈、補外貿短板

疫情前,長垣市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產品註冊證83個,醫用防護服產品註冊證12個,防護產品企業42家。目前,長垣市共有口罩產品註冊證143個,醫用防護服產品註冊證28個,防護產品企業68家。

根據官方資料,醫療器械企業數量,從去年底的73家,增加到現在的100家。“其中,規模過億元的企業8家,駝人、亞都、華西等企業已成長爲我國醫用耗材領域知名企業”。

疫情帶給長垣市醫療器械企業最大的感觸,是完善產業鏈的重要性。

疫情前期,生產口罩的熔噴布等原材料難尋。疫情前2萬一噸的過濾效率90%及以上熔噴布,最高漲到七八十萬一噸。現在降到20多萬。

“被人掐着脖子,感覺很不好。”河南飄安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存太回憶,2月初,四處跑着去找熔噴布,聽說哪裏有就去哪裏找,跑到某省,住在車裏四五天,雖然進了以前常合作的熔噴布企業的門,但根本不見到當家的人,最終一斤熔噴布也沒弄到。

“還有些企業,只供當地企業。”韓存太說。

此外,長垣沒有生產防護服貼條的企業,需要工信部從外地調,嚴重影響生產。韓存太介紹,公司已上了熔噴布生產線,還準備上貼條生產線。

河南強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勝強回憶,疫情期間,熔噴布市場混亂。有家企業,他們交了定金,對方一會讓他們到廣東拉貨,到了沒貨,又讓去江西,沒貨又讓去天津,倒騰四五個地方,也沒拉到熔噴布。

“最後,我們說要報警,他們才把貨款退了。”趙勝強說。

一噸熔噴布,差不多可以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100萬隻左右。河南省健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負責人田書增形容說,疫情前期,熔噴布都是論公斤賣。他聽說,有企業找到某省領導批示,纔買回兩百公斤。

長垣市多家企業遇到打完熔噴布貨款,卻遲遲不發貨的情況,涉及資金多的有幾百萬、上千萬。“我們公司就有500多萬元至今沒有追回,涉及三家企業。其中一家發過一次貨,熔噴布不合格貨給退回去了。款至今未退,後來才知道,這家企業雖然有資質,但也是新上馬的熔噴布生產企業。還有一家是山東亞邦,我們是4月10日簽訂的合同,原定的4月25日到貨,到現在貨也沒有,款也至今沒有退回。”田書增說。

田書增表示,沒有完善的產業鏈,難以抵抗風險,一旦出現大的變動,原材料商隨便漲價。“有完整的產業鏈,纔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目前,長垣市已有一些企業上了熔噴布生產線。但外貿短板,亟需補上。

疫情前,長垣有做外貿的醫療器械企業,但不多,而且多是通過外貿公司,直接對準國外客戶的比較少。

長垣的企業都有醫療器械生產資質,具有優勢。但因此前涉外貿比較少,許多企業在國外疫情爆發初期才緊急去申請歐盟CE等認證,而辦理這些認證,需要時間。

“口罩出口的利潤,要比國內市場要高不少。咱的口罩質量並不差,可惜外貿這一課得補上。”有企業負責人感嘆說。

“國家的防護性醫療耗材儲備戰略,正在路上。”長垣市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近日,長垣市提出了打造“國家醫用防護用品生產基地、儲存基地、進出口基地和國家醫用防護用品研發中心、調撥中心、國家級醫療器械長垣中心”的目標。“其中,生產基地是核心”,圍繞建設“三基地、三中心”的整體規劃,長垣市將着力完善從原材料生產、到產品零配件供應乃至生產設備的研發與銷售等生產鏈條上的各個環節,吸引更多上下游企業落戶長垣,努力實現醫療衛材行業全產業鏈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