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叛逆期,家长做对这几点,一治一个准!

作者 | 蛋蛋妈

来源 | 妈妈手册(ID:jqfans)

昨天蛋蛋妈去超市采买的时候,隔壁薯片货架突然传来小朋友的哭声。

“家里还有那么多,非要买是不是?啊?”

走近一看,是一个哭花脸的小胖子,被爸爸打了屁股。

“就要买,就要买!”

小胖子一边抹眼泪,一手还攥着薯片,梗着脖子吼着。

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生活中上演着。

蛋蛋妈后台也收到不少的留言:蛋蛋妈,我家娃就是叛逆、不听话,到底该怎么管啊?

言语当中都是对这些小魔头的无奈。

今天蛋蛋妈就跟大家聊一聊,怎么样管理这些让人头疼的小坏蛋们。

01

不去激化情绪矛盾

相信家长们在孩子叛逆的初期,一定会尝试用语言去进行沟通。

殊不知语言有时候是把双刃剑,说者无心,听着有意。

这些话你是不是经常说:

“你看隔壁家的小孩子多听话,从来不调皮,你再看看你。”

“你再不吃饭,我就不要你了。”

这样的话,会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在父母眼里,我不如别人;我不去做这件事,父母就会遗弃我,父母就不爱我了。

长此以往,这些期望孩子好的语言,反而会成为破坏孩子安全感的毒药。

孩子们的情绪反映到实际里,就会变本加厉的跟你对着干。

02

不要过度打骂

一旦小坏蛋们的行为升级,家长气到头上,也会升级打骂行为。

蛋蛋妈之前也写过很多文章,不要去过度打骂孩子。

在叛逆期,就像一块石头,他们会非常的倔。

此时你再去打骂孩子,也只是父母自身情绪的发泄,而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哪里出了问题。

硬碰硬的做法,只会让叛逆期的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服。

“棍棒底下出孝子”,早就是一套陈旧的思想,以柔克刚才是正道。

03

不要惯着

有些家长又困惑了,那就这样由着孩子吗?

当然不。

而且我们必须明确、清晰地告诉他们,不行就是不行。

李玫瑾教授曾经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

“三四岁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等他十四岁了,他怎么跟你闹……”

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力随着年龄增长,是逐渐减弱的。

可见管孩子必须趁早,越早越好,让他清楚的明白行为的底线在哪里。

不要去惯着他、溺爱他,等他长大了,只会是害了他。

04

如何做?

那么家长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比较好呢?

聪明的家长都懂得做到这几点。

尊重、换位思考

“我是你爹/妈,你必须听我的。”

平心而论,咱们年轻那会儿,谁还没个叛逆的时候。咱爸妈这么说咱们自己的时候,咱们自己会听吗?

把我们换到孩子的位置,感受一下孩子的处境。

一味站在上位者姿态去命令孩子,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而且是很脆弱的。

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跟你不同的时候,不妨试着慢下来,平静一下情绪,去听听孩子的思路和角度是什么样的。

如果孩子错了,向他明确指出哪里是有问题的。

比方说《爸爸去哪儿》里的杨烁对儿子就特别严厉,全程黑脸。

7岁的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看爸爸的脸色,学会了小心翼翼。

如果可以换一种交流方式,给到孩子更多的耐心和温柔,想必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引领者,而不是命令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找出症结所在,会比直接命令孩子更有威信。

  • 以身作则

有天蛋蛋爸正躺在沙发上刷小视频,看得正乐呵。

蛋蛋一下子把手机给抽走了,故作老成地说:

“爸爸,我看动画片的时候,你也是这么关电视的。”

我在一边看得津津有味,也若有所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才是最好的,比说一百次还要更管用。

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强求孩子自律,赶孩子回去做作业,这站得住脚吗?

孩子拿这个怼你,你有话讲吗?

现在的小孩还不是我们那个时代,拿父母的架子压他们,是压不住的。

想让孩子爱上读书,首先我们自己得做好榜样啊。

  • 奖罚分明

奖罚分明也是面对孩子叛逆时的一种好方法。

其实很多孩子叛逆,是因为不知道做事情的界限在哪里。

而奖罚分明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明事理、懂界限。

举个简单的例子。

菲菲的幼儿园同学瑞瑞,已经三番五次把玩具汽车摔坏了。

瑞瑞妈每次都说:你再摔坏就再也不给你买新的了!

结果没几天,瑞瑞的手上还是多了辆新的玩具汽车。

也许这样的错误是无伤大雅的,但是“说一套做一套”的瑞瑞妈,在瑞瑞犯错的时候又怎么管教他呢?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做事的界限在哪里,反正妈妈是会原谅他的。

爱孩子也必须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这样在叛逆的孩子面前,你才有话语权。

  • 耐心和关心

孩子出现叛逆心理,除了是正常的年龄表现,也有可能是因为家人的疏忽,孩子急于表现自我,才会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电影《告白》就讲述了几个缺乏爱的少年,做出杀人、恐吓等各种极端行为,其叛逆的原因都是因为缺乏家长的理解和关爱。

也许孩子的叛逆,单纯只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

给他多一点耐心和关心去改变,相信他一定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无论何时,请记得那是我们最爱的孩子。

*本文为妈妈手册(ID:jqfans)原创,文:蛋蛋妈,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ID。关注妈妈手册,在这里与百万妈妈交流育儿经验,还有大量原创精品亲子漫画,教你快乐育儿!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