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羅馬軍團的祕密武器:出色的工程技術和能力

在現存於世的古代建築遺蹟中,數量最大的、排名第一的當屬羅馬帝國,其中既有在羅馬城內早已譽滿全球的古羅馬競技場、萬神殿,還有遍佈當年帝國疆域的上水道、下水道、羅馬大道、石拱橋等等,其中相當多的竟然還能使用,展現出兩千年前古羅馬人出色的工程技術和能力。

由帝國公民爲主組建的羅馬軍團,作爲羅馬帝國的中堅力量,將羅馬人出色的工程技術應用到戰爭當中,變成克敵制勝的祕密武器,而這一武器恰恰又是高盧、日耳曼等蠻族所無法理解和掌握的。

首先,出色的工程技術有效的減少了軍團遭到偷襲的概率。

羅馬軍團在行軍時通常清晨出發,僅僅走一個上午就停下宿營,預留出足夠的時間來構築營壘,而構築營壘的建築材料,大部分是士兵隨軍攜帶的,假如在森林地帶宿營的話,便就地取材。

標準的羅馬軍團營壘爲長方形,環繞着營壘挖掘出一道2-3米寬的壕溝,挖出的土堆放在木柵欄外側,形成一堵3-4米高的土牆,壕溝的外側通常會設置數量不等的陷阱和障礙物,大門的兩側和四個角落通常還會構築塔樓,居高臨下,增加了視野和防禦力。羅馬軍團的營壘,即使是在白天都很難攻破,更別說漆黑的夜晚了,故而士兵可以在安全舒適的環境內休息好,從而保持昂揚的鬥志和旺盛的精力。

其次,出色的工程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軍團行進的速度。

歐洲有句諺語,“羅馬大道修到哪裏,羅馬帝國的統治就延伸到哪裏。”在歐洲很多地方,羅馬大道至今還在使用,其建造標準和建造技術如何,就不用說了。而許多羅馬大道的前身則是羅馬軍團行軍時開闢出來的軍事公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羅馬軍團在征討高盧和日耳曼部落時,將工程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曾經有一次,羅馬軍團行進到日耳曼森林的一條大河邊,開始架浮橋渡河,在對岸嚴陣以待的日耳曼人估計架橋至少要七天時間,於是放鬆了警惕,沒想到羅馬人僅僅用了一天半就完成了工作,將猝不及防的日耳曼人打個落花流水。

最後,出色的工程技術是攻堅和圍困的利器。

公元70年前後,反抗羅馬統治的猶太人陸續聚集到了馬薩達城堡,將此處成爲猶太人最後的堡壘。馬薩達是猶太人的聖地,位於猶地亞沙漠與死海谷底交界處的一座岩石山頂,其東側懸崖高約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西側懸崖高約100米。山頂平整,呈菱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300米,周圍城牆長約1400米。通向馬薩達的自然道路都極爲險峻,最主要的通道是東側的“蛇行路”,蜿蜒曲折,很多地方僅僅可供一人通過,可謂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本文放上馬薩達的地理模型圖片,我想,看了的人都會有種蛋疼的感覺——這種地方,除了用大包圍來困死對方之外,哪裏有辦法打下來!?

然而,在工程技術出色的羅馬軍團面前,地形的優勢很快就被消除掉。

公元72年,羅馬總督率領第十軍團包圍馬薩達,同時開始在西側修築高臺,用一個巨大斜坡直通城牆。接着,羅馬軍團就地建造巨大的攻城槌,完工後徑直推上斜坡,據守的猶太人完全沒有勇氣與羅馬士兵進行面對面的戰鬥,在絕望之下全部自殺。

特別說明:混凝土技術是羅馬人發明的,而建造萬神殿的混凝土材料中,有火山灰,具有時間越久越堅固的特點,這是現代混凝土所無法比擬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