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座規模巨大的古城遺址,正改寫着中國歷史,以及中華文明的源頭

在陝西神木,曾發現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距今大概有4000多年的歷史。

這個遺址由皇城臺、內城以及外城共同構成。而且,在石頭堆砌的圍牆上,人們還發現了木架結構的高層建築,功能和長城上的烽火臺有些相似。然而,這座巨大的史前古城,正在改寫着上古歷史,以及中華文明的源頭。

因爲,發掘工作的任務量很大,消耗的時間非常長,所以,這個遺址的價值至今都沒有被完全估算出來。

都知道,神木縣在現在的黃河中游地區、長城沿線,而該遺址所在的區域丘陵密佈,草灘遍地,是一塊非常荒涼貧瘠的土地。

此外,該地區不僅發生過多次戰爭,還經常發生饑荒,所以,這個地區人煙稀少。直到三十多年前,這裏發現了著名的神府——東勝煤田,才讓神木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其實,當知道這裏有一個史前最大的城池遺址時,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當人們真正看到已經發掘出來的遺址時,卻改變了之前的看法。在2011年的時候,由三家文博機構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系統性調查,發現了一個規模十分巨大的石砌城池。到了2012年的時候,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核準,開始對該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及複查,並確認城池的構成結構。

其中,內城的城牆大概有2千米,面積大約有235萬平方米,外城的城牆長有2.84千米,面積大概有420萬平方米。所以,這個規模已經超過了浙江良渚遺址和山西陶寺遺址,是目前我國已知的,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池遺址。此外,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經過查證後發現,這個史前最大的城池遺址門址、石城牆、墩臺、“門塾”、內外“甕城”等重要遺蹟的規模巨大,結構相對來說較爲複雜,建造技術比較先進。

而且,經過初步鑑定,專家認爲:這座遺址的修建時間最早在龍山中期或者中後期,興盛的時間應該在龍山晚期,夏朝的時候毀掉的,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個巨型中心部落。

除此之外,在山西興縣碧村也發現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城池遺址,這是第一次在晉西高原地區,發現規模如此龐大的城池遺址。

前幾年的時候,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做出了這樣的公佈,碧村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首次在晉西高原發現龍山時期石城及大型石砌房址。這其中,有史前遺址共計12處,仰韶中期以及龍山時期爲主,出土了大量陶器,民間有些人收藏了碧村近百件玉器。

其實,歷史上有名的合河城以及合河關就在碧村一帶,因爲,這個地方正好處在黃河和汾河的交界處,是進出黃河的一個重要關口。所以,考古學者們在研究陝西石峁遺址的時候,知道興縣也有類似的玉器出現,根據這個線索,研究所當即組織了一批人前去碧村考察,最後,發現了大量的積石以及盜洞。

後來,經過彙報,組成了專門的課題組,對這個遺址進行了系統性調查。之後,經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分別對小玉梁和城牆圪垛上的重點遺蹟進行了小規模的發掘工作。而且,這次發掘工作的重要收穫,是發現了4座規模較大的石砌房址。

此外,考古人員在碧村還發現民間有人收藏的玉器,主要出土在小玉梁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

這些玉器的種類,主要有璧、環、臂釧、琮、刀、鉞、璜等等。其中,在這些玉器中,當屬玉璧的形式最多,包括有環形璧、牙璧、多璜聯璧等等。而且,經過比對之後發現,這批玉器主要以素面爲主,其中玉質以青白玉爲主。此外,還發現了少量的墨玉,質地呈現出細膩溫潤的特點,爲上等的好玉。

這些玉器都是祖先留下的瑰寶,其文化價值不可估計。此外,這些玉器在加工的工藝上,不僅盛行片切割這種加工工藝,連鑽孔技術都已經發展到了極點。而且,據專家介紹,這次的發現是第一次在晉西高原地區,發現龍山時期最大的石砌房屋遺址。

所以,這件事情極大地深化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北方石城遺址分佈範圍的認知,爲更深刻地認識晉西,乃至北方的石城遺址聚落形態、社會結構,提供了嶄新的考古資料。到了2019年10月7日,碧村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實,埋藏在地下的遺址,它的發現多與人類的活動有關,如:農業生產、建築工地施工等。但是,現在發現的古代城市、古代建築遺址多爲殘垣斷壁,各種生活用品更是殘破不堪,使得人們只能通過考古認識到古人的生活軌跡。此外,很多遺址屬於戰爭、災難之後的遺存。

所以,遺址爲文物,屬於一個國家的文化古蹟,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工作中備受重視。

參考資料:

【《神木石峁遺址的石雕人頭》、《中國文物地圖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