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隆平在柴达木盆地试种海水稻,为何不在其他地方试种?品种不同

可能大家近日都看到了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试验团队在柴达木盆地试种海水稻的消息。或许有不少朋友心想,既然是试种海水稻,为什么不在海边种植呢?使用海水多方便啊,为什么要跑到青藏高原上,在柴达木盆地中试种海水稻呢?

这里大家其实都有一个误解,以为海水稻就是在海水中种植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迄今为止并没有哪一种稻谷可以在海水中种植,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基本上都是不可以直接浇灌海水的,因为海水的盐度太高了,陆地上生长的植物都习惯了淡水环境,基本都无法在海水中生存,海水稻也是这样。而之所以称它为海水稻,是因为这种水稻耐盐碱性相对更高,可以在海边的滩涂盐碱地中生存,故名!它的学名实际上是耐盐碱水稻。

我国海岸线较长,有面积广大的沿海滩涂地,约3300万亩,如果这些土地都被利用起来种成海水稻,按亩产300~700公斤的产量,可以养活数千万人,而我国又是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国家,因此袁隆平院士决定开发海水稻这个项目。

那么袁隆平院士的团队为什么选择去柴达木盆地试种,而不去沿海滩涂进行实验呢?实际上海水稻试验早就在沿海滩涂展开过,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展耐盐碱水稻研究,江苏农科院在上世纪70年代也开展过水稻耐盐性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野生耐盐碱水稻品种,如在太湖流域的韭菜黄、老黄稻等,广东湛江入海口的“海稻86”等,另外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一些耐盐碱水稻品种。80年代时,中国农科院带头筛选出100多份中轻度耐盐碱品系,并挑选了表现好的3个品种在江苏滨海地区推广种植。

近年来,袁隆平院士团队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开始致力于“海水稻”研发,已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的品种,并在我国沿海地区滩涂中,以常规育种、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计划短期内选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可供大面积推广的海水稻品种,2016年试种时已突破亩产500公斤,2017年在使用含盐量0.6%咸水灌溉的实验田时,亩产最高达到了621公斤,2018年时筛选出了5个典型的海水稻品种,可以在全国不同区域的滩涂中种植。

那么袁隆平院士团队为什么要在柴达木盆地试验海水稻品种呢?这和袁隆平院士目前试验的海水稻品种有关,因为在柴达木盆地试种的是高寒耐盐碱水稻,也就是说但要试验这种水稻的耐盐碱性,也要试验它的耐高寒性,而这样的环境条件,在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是不容易找到的。

柴达木盆地被称为我国的“聚宝盆”,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湿地滩涂含盐度较高,适合进行海水稻耐盐碱试验,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千米以上,属于高原气候,部分时节有高寒特征,正好可以对高寒耐盐碱水稻进行恰当的环境试验,所以就将该水稻品种的试验田安排掉了柴达木盆地,而且这里也有大面积的盐碱度较高的滩涂湿地可供开发,将来试验成功,这里或会变成江南水乡,成为出产水稻的“聚宝盆”呢!

参考资料:

《***》6月9日文章《海水稻首次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试种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