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嘉懿

編輯 | 廖莎

本文首發於“見聞VIP”APP ,歡迎下載“見聞VIP”,即時見證歷史。

近期債市的大幅震盪,讓一些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面目徹底曝光。

某銀行理財日前發售的一隻固收類產品,就公佈其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率降-4.42%,同時,該產品的淨值也跌破成本價。

考慮到這隻產品,還曾在宣傳頁面的“常見問題”中,自信滿滿的告知投資者:“投資策略穩健”,“市場上也確實比較難找到性價比這麼好的產品”。這樣的結果可能更加令投資者感到不開心。

此外,這隻銀行理財子公司設計的產品,費率結構相當“創新”,不知道持有人是否覺察到了?

01

近一月年化虧4%

6月9日,某銀行App信息顯示,其平臺上發售的“代銷季季開1號”近1月年化爲-4.42%。

從相關公告看,“季季開”是某行APP上的系列產品。APP上另一隻“季季開2號”成立以來年化-0.63%,也是浮虧狀態。

而“季季開3號”尚處於募集期,僅顯示了業績比較基準,依然是3%~4.3%。

02

已跌破本金

“季季開1號”成立日是2020年4月17日,產品投資管理人爲某銀行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即某行的理財子公司。

產品說明書顯示,該理財計劃自成立日起每3個月爲一個投資週期。

產品運作方式爲定期開放式,每個投資週期(三個月)結束日前的第2個交易日(含)至該投資週期結束日(含),是該理財計劃的開放期,投資者可以安排申贖。

而截至6月3日的最新淨值日期顯示,該產品第一個投資週期運作已過半,產品累計收益爲-0.12%,已經跌破面值。

從產品的歷史淨值看,該產品成立後的最初三週平穩上行,之後有所波動,到了6月3日公佈淨值時,產品單位淨值突然大跌落到1元面值以下。

據產品頁面信息介紹,該產品投資策略穩健,保有少許進攻特點。

具體來說,100%主投固收類資產,不參與股市,通過票息收益積累,根據市場變化擇機進行交易。

但或許“糟糕“也就”糟糕”在前述的策略上,不知是擇機交易水平不足,還是票息不夠,反正該產品實際的運作顯得不太令人滿意。

從產品說明書看,該理財產品可直接或間接投資於以下金融資產和金融工具,包括但不限於:

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地方政府債、政府機構債、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超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次級債、二級資本債、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資產支持票據、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及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資產支持證券、 固定收益類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各類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同業拆借、債券逆回購等標準化債權資產,以及投資於標準化債權資產的資產管理計劃或信託計劃等;

其中,現金或者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國債、央行票據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爲高流動性資產;

信託貸款、應收賬款、收益權轉讓(附回購)、承兌匯票、信用證、收益憑證、股權收益權轉讓(附回購)等各類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以及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資產管理計劃或信託計劃等;

國債期貨、利率互換等掛鉤固定收益資產的衍生金融工具。

而且從投資比例看,理財計劃可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比例在0%-40%,後者往往是銀行理財產品穩定收益的關鍵資產。但不知道爲何,這類資產此次沒能幫助“季季開”一號避開虧損。

不僅如此,後續的季季開二號,似乎也沒能避開虧損的“泥沼”,這點似乎表明類似產品的投資策略,對近期市場適應性不足。

04

爲何安排業績提成?

產品說明書還顯示一個細節,儘管屬於低風險產品,預期收益率不高,但該產品“貼心”的爲投資管理人安排了“浮動管理費”的安排,這真的有點讓人不太好理解。

從邏輯上說,理財產品如果定位於高風險,投資者追求進取的收益水平,投資管理人當然可以收取一定的“浮動管理費”——在折讓一定固定管理費的前提下。

但作爲低風險的固收類產品,安排浮動管理費(業績提成),着實讓人懷疑產品設計者的“腦洞”。

試想下,在市場波動加劇時,投資管理人是更應該順從產品定位縮小風險暴露,還是擴大暴露爭取一定“業績提成”呢?

你猜投資管理人會如何做呢?

而在該產品的常見問題回答裏,也透露了一些有趣的信息。

在回答“這款產品有風險嗎?”的提問時,APP上的官方回答是,這是一隻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類似於純債公募基金,不投資股票,風險較低。同類產品發行口碑均不錯,而且市場上也確實比較難找到性價比這麼好的產品

此外,對於“產品收益未來走勢如何?”的問題是,官方回答則提到,投資經理將盡力做好投資,爲產品帶來超業績比較基準的收益

這樣的回答思路,讀來是不是讓人覺得頗有深意呢?

本期責任編輯 陳嘉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