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6月10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和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它的標準時點是2007年12月31日,這次的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整整相差了十年。大家回顧一下,過去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們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快速改善的十年。從這次普查結果數據也能看得出來這十年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同口徑相比,2017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72%、46%和34%,體現了我們國家近年來污染防治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是重點行業產能集中度提高。和2007年相比,全國造紙、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品產量分別增加了61%、50%和71%,企業數量分別減少了24%、50%和37%,產量增加了,企業數量減少了,單個企業平均產量分別提高了113%、202%、170%。二是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和2007年相比,還是上述行業,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減少了84%,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減少了54%,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減少了23%。由此可見,過去十年經濟發展質量在提升,企業數量少了,但是產能集中度高了,在產品產量增加的同時,污染物排放量在大幅度下降,也就是單位產品的排污量在大幅下降。

三是污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工業企業廢水處理、脫硫、除塵等設施數量分別是2007年的2.4倍、3.3倍和5倍,都是數倍於十年前污染治理設施的數量。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能力得到普遍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糞便和尿液資源化利用比例分別達到了85%和78%,生豬規模養殖場幹清糞比例由2007的55%提高到了2017年的87%。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和十年前相比,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數量增加了5.4倍,處理能力增加了1.7倍,實際污水處理量增加了2.1倍,城鎮生活污水化學需氧量去除率由2007年的28%提高到了2017年的67%。生活垃圾處置廠的數量十年間增加了86%,其中垃圾焚燒廠的數量增加了303%,焚燒處理量增加了577%,焚燒處理量比例由十年前的8%提高到了27%。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廠的數量增加了8.22倍,設計處置能力增加了4279萬噸/年,這個數字是上一次普查的10.4倍。集中處置利用量增加了1467萬噸,比十年前提高了12.5倍。通過和一污普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十年來我們國家在生態環境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