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宋婉心

“一年時間,有點想哭。”

安然在朋友圈發了張即刻App迴歸的“車票”圖片,上面這樣配文。“車票”上顯示,她已經加入即刻社區623天,而這其中有一半的時間,即刻都處於被“冰封”的狀態。

2019年7月12日,即刻App官方發佈消息稱,即日起將進行技術升級,升級期間即刻App暫時無法使用。自那時起,沒有人知道即刻什麼時間會回來,甚至做好了永遠再見的準備。

驚喜的是,6月10日,即刻宣佈迴歸,即友們高呼“過年”了。儘管消失近一年裏,抖音快手高速成長,B站也一路出圈,市場上從未缺少吸引眼球的產品,但即刻的用戶依舊對其念念不忘,這是款怎樣的產品?

怎樣的即刻

創始人葉錫東在上海創立即刻App前,曾經在谷歌工作。2014年12月,即刻誕生,隨後2015年6月就獲得了來自真格基金和平安創投的天使輪融資,隨後的融資輪次中也出現了騰訊的身影。

葉錫東在即刻上的賬戶名稱爲“瓦恁”,用戶親切地稱其爲“瓦總”。

在19年被迫下線之前,即刻用四年時間建立起了“年輕人興趣社區”的形象,UGC內容精準且高質、無廣告植入,即刻收穫了一批忠誠度較高的80、90後用戶,據鈦媒體報道,去年7月時,即刻DAU超過百萬,估值超過1.5億美金。

社區、精準UGC內容、無廣告植入,這樣的即刻聽起來像極了年輕時的B站。

“即刻的社區文化、交流方式等跟B站很類似,這可能跟年齡層和內容生態也有關係。”小宇在2017年就開始接觸即刻,他告訴搜狐科技,他個人感覺,即刻和B站的用戶畫像重合度很高,“如果即刻沒下線,B站可能發展都不會這麼迅猛。”

即刻誕生的2015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高光時刻,市場了湧現了一批優秀國產App,即刻就是其中之一,帶着爲用戶搭建“一座城”的願景,即刻成爲一部分用戶心中“小而美”的興趣交流所,是屬於他們的“圈子”。

葉錫東在谷歌時,工作於谷歌旗下的社交平臺Google+,Google+的社區信息主要來自於用戶從各家網站上傳到自己收藏夾裏的內容,以及用戶之間圍繞某個主題產生的互動,由此,Google會根據相關的用戶數據推薦閱讀。

受到Google+運營方式的啓發,葉錫東以“興趣主題”爲單位的算法推薦方式創立了即刻,隨後,乘着2016年內容算法開始盛行的大勢,即刻趕上了“最好的時代”,2017年,即刻迎來用戶上漲小高峯。

“內容生態上,基於圈子的內容社交很好,其實大家就關注那麼幾個圈子,並非是要關注某個特定賬號才能收到相關信息,基於圈層再進行機器推送,我覺得效果是不錯的,信息密度也可以。”小宇表示。

安然則肯定即刻的主題設置,“消費側看的話,我覺得一是有趣,二是多樣,三是圈子的內容很聚合,主題搞得好。”安然注意到即刻在產品設計上的很多細節,比如有個圈子叫“喵星人日常”,點讚的標識就被設置成了小魚乾的圖標樣式。

除此之外,基於興趣推薦的即刻,還未展現出明顯的頭部效應,流量分配較平均,“在即刻發碎碎唸的內容也會有互動,發佈成本比較低,像抖音、小紅書的頭部效應很集中,我這種素人用戶發的東西,沒啥互動和曝光。”安然說道。

社區永遠的難題

社區產品的開始總是美好,但現實總是殘酷。

“因爲小衆,所以並沒有太多廣告主投放,內容生態就還可以。”小宇眼中,即刻良好的社區環境源於它依舊“小衆”,源於廣告主不青睞。這背後暗示的,也就是社區產品商業化的左右手互搏難題。

即刻此次重新登場的是7.0版本,新增了心情日記、足跡地圖、頭像彈一彈等功能。這三個功能基本圍繞即時動態社交和好友互動設計,據介紹,即刻7.0想要營造一種“即友圈”的氛圍,是即刻社交轉型的進一步深化,希望更好地滿足用戶自我表達和興趣交友的需求。

社交,成爲即刻迴歸後的重點。

“當時推出了匹配聊天我就已經挺煩的了,看樣子新版本繼續主推社交,那算了,懶得下回來了。”一位網友這樣評價新版即刻。

和所有具有強烈社區屬性的產品一樣,如果要突破現有用戶規模,以實現商業化,“出圈”是必選動作,快手、B站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但強文化意識的社區原住民顯然不願意看到這一幕。

而對即刻來說,陌生人社交也從不是一塊好啃的蛋糕。

去年年初,社交領域經歷了一場創業狂歡,羅永浩、王欣、張一鳴於同一天發佈了各自的社交產品,野心直指微信的霸主地位,但不久,這場狂歡也歸於安靜,沒有成果。

而當時已經耕耘了四五年的社交產品,也在2019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動盪。2019年5月31日,LinkedIn旗下的職場社交App赤兔平臺發佈了一封告別信《縱有一別,不負相遇》,宣告正式關閉。除此之外,原本以興趣社交爲出發點的Nice,也被迫從圖片社交轉型爲球鞋電商平臺。

根據極光大數據的研究,對於陌生交友軟件的用戶而言,其主要訴求相應地分爲兩類:結識好友擴大交際圈以及聊天消磨時間。

反觀即刻的用戶羣體,如果在即刻內置社交功能,顯然“擴大交際圈”的訴求更貼合,但作爲圈層式的內容社區,在“圈子”裏消費興趣相投的內容,是多(平臺上無數用戶生產的內容)對一(用戶)的使用習慣,在這其中,有多少人願意產生一對一社交關係,仍舊是個未知數。

此外,私聊和羣聊功能直接影響到用戶的私域關係鏈,如何讓用戶習慣使用即刻內部的聊天功能,而非轉微信,也是一大考驗。

對即刻的“社交化”,也有用戶表示理解,安然就表示:“誰不得恰飯呢,有趣的內容不變少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