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父母的“爱”:撕孩子30万字小说、暴打女儿让她被孤立

这两天,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引起了大批网友们的关注。

原文不长,但每一句话都足以令人窒息。

一位上高三的女儿有一本极为珍视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的是她积累了整整6年的小说灵感,就等高考之后正式动笔,然而她的母亲却因她成绩略微下降,直接烧了她的本子……

现在女儿不再和母亲说话还开始绝食,母亲也终于发觉自己做的不对,于是在网上求助,但最后一句话仍在为自己辩解“可她成绩下降了啊!”

图源:知乎

从事创作的人都知道,灵感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东西,稍纵即逝,无法重现,更何况足足积攒了六年!!这位女儿的遭遇我们不必亲身经历,光是代入自己想一下,都知道该有多绝望。

而这绝对不是特例,在节目《少年说》里也曾发生过几乎一模一样的事。

一位初一的小姑娘,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说,至今写了56本,足足30多万字,这是她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她文科成绩优异的原因之一,说起这,她身上有光,语气里都是自豪。

但这些她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小说,却被自己的父亲,全部撕掉,只因怕她不务正业、耽误成绩。

眼看自己的梦想被撕毁,小姑娘哽咽地说: “自己仿佛失去了灵魂”

图源:知书少年果麦麦

可以想象,她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直面父亲,坦诚心事。

然而她等来的并却不是一句道歉,而是再一次“提高成绩”的要求,当她表示自己确实不擅长理科时,得到的也不是谅解,而是来自父亲以爱为名的控制和绑架:“别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爸爸相信你。”

多么沉重的一句话。

女孩最后一句话都没说,转身大哭……

图源:知书少年果麦麦

但只要做到成绩优秀,就能逃过家长这种武断的教育和自负的控制了吗?

不能。

几年前,一位同样在读中学的女生也曾到节目上去控诉自己的母亲。 她的成绩在全班排第一,性格也阳光开朗,是一个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她却常常被母亲暴打,一次持续两三个小时,一周就要挨打三四次。

而理由竟然是“让她换衣服,她不想换”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

面对女儿的不满,妈妈一直笑着回应,完全不觉得女儿有受到任何伤害,还说 “说教多麻烦,直接打最省事”

女儿无法抵抗,在被打后还要反过来去安慰自己的妈妈,不然妈妈就以跳楼相威胁,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上了大学后赶紧逃离家庭,跑得越远越好,但妈妈连她这点希望也要掐灭:“你到哪儿我都跟着”。

甚至还拿自己的虚荣心去支配女儿的未来,为了让女儿压过家里另一个优秀的孩子,同时也想享受出名的快感,妈妈就决定让女儿未来要去当明星。

但这仍不算完,为了不让女儿“受影响”,她禁止女儿和其他同龄人接触,还常对女儿的同学出言不逊: “我家女儿很好的,你千万不要影响她。”

就这样,小姑娘在班里一个朋友都没有,还被排挤。

前面提到自己被打时都还能笑着调侃的小姑娘,说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哭了,她最后几乎是哀求着妈妈不要管她那么严,“因为我真的想要一个朋友”。

很久以后,其他同龄人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有一群一起疯狂过的小伙伴,有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可是这个小姑娘,会不会只有学习、家暴和被排挤的那些经历……

看到这几个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内心极为复杂。

我们对几个孩子的遭遇深感同情,她们的灵魂被自己最亲近的人“谋杀”、被以爱之名肆意伤害:

对家长的行为感到极其愤怒:

同时,还因想起了我们自己年少时曾有过的相似遭遇,而感到刺痛和悲伤。

虽说人的喜悲并不相通,但这种中国式家庭的压迫教育所带来的伤害,却是大部分人都能轻易感同身受的,你清楚地知道那有多委屈、多无力。

有太多人都曾被父母“撕毁”梦想、支配人生、剥夺了享受友情的权利,却同样从未等来过一句真诚的道歉……

而即便是听到了那句“我错了”,后面也总会再加上一句“那我不是为了你好吗?”

还记得去年引起热议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面高考生英子的遭遇,那是我们多少家庭的真实写照。

图源:知书少年果麦麦

大部分父母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孩子的人生,从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去看待,孩子之于父母,更多的是附属,是继承人,是所有物,我可以支配你,因为——

“你是我生的!”

“没有我就没有你!”

“你知道我把你养这么大有多不容易吗!”

在生育之恩,孝顺为先,父母劳苦等事实面前,一个在家中无法经济独立的十几岁未成年孩子,又有什么抵抗方式?又有什么话语权?能做的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剥夺选择权和决定权。

我们常说,能和平解决家庭矛盾的最好方式貌似就是沟通。可又有多少次孩子真诚、主动的沟通,最后都变成了又一次鸡同鸭讲的争吵和对彼此的二次伤害?

就像那位被父亲撕毁全部小说的女生,她毫无保留的心声坦诚,换来的却是父亲自以为是的敷衍让步,他并未尝试理解,也不是真的关心女儿,而是把这当成又一次教育的机会,沉醉在自己给予的“伟大父爱”里。

很多孩子就是这样和父母渐行渐远。

这种不平等的家庭关系,让不少孩子成为父母发泄情绪的出口。但他(她)们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却无处宣泄,最后有多少人只能靠伤害自己来报复家长。

还记得去年4月17日在上海的卢浦大桥,一个17岁的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他妈妈紧跟着下车,却没能及时抓住他,眼睁睁看着孩子在眼前跳下,最后悔恨地跪地痛哭。

据母亲说,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同学有了点矛盾,她因此批评了他几句。

但真正迫使一个少年如此迅速奔向死亡的,恐怕不是一次批评这么简单,这次争吵,多半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位母亲爱孩子吗?当然爱。

但问题可能正是出在这里,“我知道你是爱我的,但你的方式,让我感受不到被爱着。”

孩子终究会长大,他(她)会理解父母,他(她)的愤怒会终会消散,但伤痛,却不会轻易被时间治愈。

那些曾经被“撕毁”的梦想,那些年轻时好不容易抓住的天赋和闪光点,可能不复存在。

那些被父母亲手毁灭的一切,即便多年后,孩子也未必能真的做到原谅,但是又能怎样?长大后想起,也就都只能变成一句“算了”……

父母为了孩子好的出发点并没错,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的他们,经历过的苦难远比衣食无忧、整日待在学校里人际关系单纯的孩子们要多得多,我们能理解父母对成绩的重视,也明白为何要对孩子的一些想法进行阻拦,因为大部分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没法承担孩子的试错成本,高考,仅此一次,是他们改变人生的最大希望。

但我们仍旧希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在平等以及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单方面的控制,和高高在上的命令。

中国式教育,一代又一代地传递,我们总以为,等年轻的一代成了父母,似乎情况就会好转,但事实上,它仍在反复上演。

过去的伤痛无法治愈,只希望那些曾被熄灭的梦想能够有机会重燃。

那一句出自父母迟到却真诚的道歉能够到来。

也希望当我们这一代未来如果成为了父母,要记住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让这些事再次重演。

听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