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父母的“愛”:撕孩子30萬字小說、暴打女兒讓她被孤立

這兩天,知乎上有一個帖子引起了大批網友們的關注。

原文不長,但每一句話都足以令人窒息。

一位上高三的女兒有一本極爲珍視的筆記本,上面記錄的是她積累了整整6年的小說靈感,就等高考之後正式動筆,然而她的母親卻因她成績略微下降,直接燒了她的本子……

現在女兒不再和母親說話還開始絕食,母親也終於發覺自己做的不對,於是在網上求助,但最後一句話仍在爲自己辯解“可她成績下降了啊!”

圖源:知乎

從事創作的人都知道,靈感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東西,稍縱即逝,無法重現,更何況足足積攢了六年!!這位女兒的遭遇我們不必親身經歷,光是代入自己想一下,都知道該有多絕望。

而這絕對不是特例,在節目《少年說》裏也曾發生過幾乎一模一樣的事。

一位初一的小姑娘,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寫小說,至今寫了56本,足足30多萬字,這是她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她文科成績優異的原因之一,說起這,她身上有光,語氣裏都是自豪。

但這些她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小說,卻被自己的父親,全部撕掉,只因怕她不務正業、耽誤成績。

眼看自己的夢想被撕毀,小姑娘哽咽地說: “自己彷彿失去了靈魂”

圖源:知書少年果麥麥

可以想象,她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氣才能當着這麼多人的面,直面父親,坦誠心事。

然而她等來的並卻不是一句道歉,而是再一次“提高成績”的要求,當她表示自己確實不擅長理科時,得到的也不是諒解,而是來自父親以愛爲名的控制和綁架:“別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爸爸相信你。”

多麼沉重的一句話。

女孩最後一句話都沒說,轉身大哭……

圖源:知書少年果麥麥

但只要做到成績優秀,就能逃過家長這種武斷的教育和自負的控制了嗎?

不能。

幾年前,一位同樣在讀中學的女生也曾到節目上去控訴自己的母親。 她的成績在全班排第一,性格也陽光開朗,是一個挑不出什麼毛病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她卻常常被母親暴打,一次持續兩三個小時,一週就要捱打三四次。

而理由竟然是“讓她換衣服,她不想換”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

面對女兒的不滿,媽媽一直笑着回應,完全不覺得女兒有受到任何傷害,還說 “說教多麻煩,直接打最省事”

女兒無法抵抗,在被打後還要反過來去安慰自己的媽媽,不然媽媽就以跳樓相威脅,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上了大學後趕緊逃離家庭,跑得越遠越好,但媽媽連她這點希望也要掐滅:“你到哪兒我都跟着”。

甚至還拿自己的虛榮心去支配女兒的未來,爲了讓女兒壓過家裏另一個優秀的孩子,同時也想享受出名的快感,媽媽就決定讓女兒未來要去當明星。

但這仍不算完,爲了不讓女兒“受影響”,她禁止女兒和其他同齡人接觸,還常對女兒的同學出言不遜: “我家女兒很好的,你千萬不要影響她。”

就這樣,小姑娘在班裏一個朋友都沒有,還被排擠。

前面提到自己被打時都還能笑着調侃的小姑娘,說到這裏終於忍不住哭了,她最後幾乎是哀求着媽媽不要管她那麼嚴,“因爲我真的想要一個朋友”。

很久以後,其他同齡人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有一羣一起瘋狂過的小夥伴,有關於青春的美好回憶,可是這個小姑娘,會不會只有學習、家暴和被排擠的那些經歷……

看到這幾個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內心極爲複雜。

我們對幾個孩子的遭遇深感同情,她們的靈魂被自己最親近的人“謀殺”、被以愛之名肆意傷害:

對家長的行爲感到極其憤怒:

同時,還因想起了我們自己年少時曾有過的相似遭遇,而感到刺痛和悲傷。

雖說人的喜悲並不相通,但這種中國式家庭的壓迫教育所帶來的傷害,卻是大部分人都能輕易感同身受的,你清楚地知道那有多委屈、多無力。

有太多人都曾被父母“撕毀”夢想、支配人生、剝奪了享受友情的權利,卻同樣從未等來過一句真誠的道歉……

而即便是聽到了那句“我錯了”,後面也總會再加上一句“那我不是爲了你好嗎?”

還記得去年引起熱議的電視劇《小歡喜》裏面高考生英子的遭遇,那是我們多少家庭的真實寫照。

圖源:知書少年果麥麥

大部分父母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孩子的人生,從不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去看待,孩子之於父母,更多的是附屬,是繼承人,是所有物,我可以支配你,因爲——

“你是我生的!”

“沒有我就沒有你!”

“你知道我把你養這麼大有多不容易嗎!”

在生育之恩,孝順爲先,父母勞苦等事實面前,一個在家中無法經濟獨立的十幾歲未成年孩子,又有什麼抵抗方式?又有什麼話語權?能做的就是眼睜睜看着自己被剝奪選擇權和決定權。

我們常說,能和平解決家庭矛盾的最好方式貌似就是溝通。可又有多少次孩子真誠、主動的溝通,最後都變成了又一次雞同鴨講的爭吵和對彼此的二次傷害?

就像那位被父親撕毀全部小說的女生,她毫無保留的心聲坦誠,換來的卻是父親自以爲是的敷衍讓步,他並未嘗試理解,也不是真的關心女兒,而是把這當成又一次教育的機會,沉醉在自己給予的“偉大父愛”裏。

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和父母漸行漸遠。

這種不平等的家庭關係,讓不少孩子成爲父母發泄情緒的出口。但他(她)們自己的憤怒和委屈卻無處宣泄,最後有多少人只能靠傷害自己來報復家長。

還記得去年4月17日在上海的盧浦大橋,一個17歲的男孩突然跑下車後迅速跳橋,他媽媽緊跟着下車,卻沒能及時抓住他,眼睜睜看着孩子在眼前跳下,最後悔恨地跪地痛哭。

據母親說,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同學有了點矛盾,她因此批評了他幾句。

但真正迫使一個少年如此迅速奔向死亡的,恐怕不是一次批評這麼簡單,這次爭吵,多半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位母親愛孩子嗎?當然愛。

但問題可能正是出在這裏,“我知道你是愛我的,但你的方式,讓我感受不到被愛着。”

孩子終究會長大,他(她)會理解父母,他(她)的憤怒會終會消散,但傷痛,卻不會輕易被時間治癒。

那些曾經被“撕毀”的夢想,那些年輕時好不容易抓住的天賦和閃光點,可能不復存在。

那些被父母親手毀滅的一切,即便多年後,孩子也未必能真的做到原諒,但是又能怎樣?長大後想起,也就都只能變成一句“算了”……

父母爲了孩子好的出發點並沒錯,每天爲了生計奔波的他們,經歷過的苦難遠比衣食無憂、整日待在學校里人際關係單純的孩子們要多得多,我們能理解父母對成績的重視,也明白爲何要對孩子的一些想法進行阻攔,因爲大部分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沒法承擔孩子的試錯成本,高考,僅此一次,是他們改變人生的最大希望。

但我們仍舊希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在平等以及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單方面的控制,和高高在上的命令。

中國式教育,一代又一代地傳遞,我們總以爲,等年輕的一代成了父母,似乎情況就會好轉,但事實上,它仍在反覆上演。

過去的傷痛無法治癒,只希望那些曾被熄滅的夢想能夠有機會重燃。

那一句出自父母遲到卻真誠的道歉能夠到來。

也希望當我們這一代未來如果成爲了父母,要記住用正確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讓這些事再次重演。

聽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