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之前野心勃勃地說過,萬達將打造全球最大的商業 O2O 平臺,萬達未來最大價值的板塊是飛凡,飛凡將在 2020 年利潤過百億並上市。

戲謔的是,就在 2020 年,萬達最終還是告別了“電商”這兩個字,上市夢想也變爲泡影。

6 月 9 日,據界面新聞報道,萬達旗下電商平臺上海新飛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正在計劃註銷,正在做最後的債務清算。

值得注意的是,2018 年,新飛凡以一輪大裁員宣告五年探索的終結。隨後丙晟科技成立,新飛凡又將旗下核心技術和大部分員工併入其中後,飛凡網儼然是一個沒有實體的空殼。

今年 2 月,王思聰卸任飛凡網的運營主體上海新飛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一職,飛凡網最終成爲泡沫。

有網友也調侃道:“這是一家倒閉了我才知道的電商公司”。

言語間有些許驚訝和惋惜,但飛凡的結局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王健林也早有預料。

早在 2017 年,王健林就承認了飛凡的失敗:

飛凡原本的方向有偏差。過去總想着做規模,如果從一開始就只爲萬達廣場、旅遊度假區研發,可能早就整出名堂了。

王健林的言外之意,不僅承認了飛凡過去定位的混亂,也揭示了飛凡的結局。

敗局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頻繁換帥,定位不清

王健林做好了交學費的準備,只不過沒想到一交就是八年。

2012 年,萬達開始涉足電商,彼時正是中國電商行業的多事之秋:阿里的雙十一雖然達到了 191 億,但虛假髮貨、刷單、中小商戶盈利難的問題頻現;京東還沒有上市,年底雖然完成了一筆 4 億美元的融資,但卻被稱估值進一步降低,物流的高額投入也沒有看出回報;同樣從線下轉型而來的蘇寧正處於轉型陣痛期;唯品會則被媒體稱爲流血上市。

萬達沒有選擇跟隨,而是把電商夢想寄託在了 O2O 上,併成立了電商工作組,任命曲德君爲電商工作組組長。這一年,飛凡也迎來了第一任 CEO 龔義濤,原阿里巴巴國際交易技術總監。

曲德君

2013 年萬達電商上線萬匯網,主要是服務萬達廣場,通過積分做會員體系。

爲了構建 O2O 平臺,實現線下的互聯網化。萬達也展現出了“不差錢”的一面,免費爲全國各地萬達廣場升級改造 Wi-Fi,爲購物中心的信息化埋單。似乎一切都在有序進行。

但王健林並不滿意,最終,萬匯網還是被捨棄了。戰略方向從賦能萬達廣場變爲賦能萬達集團所有業態。

2014 年,萬達宣佈聯合騰訊、百度共同投資 50 億元搭建電商平臺“飛凡網”,並計劃此後未來 5 年將追加投資至 200 億元,打造全球最大 O2O 電商公司,外界把這個組合稱之爲騰百萬。根據騰百萬三家合作協議,這三家巨頭將會員打通,建立通用積分聯盟、大數據融合,以圖將騰訊、百度的會員導流過來形成一個龐大的生態圈。

但一直以來,飛凡的會員只能用手機號進行註冊,騰訊和百度的協同效應並未展現。

與此同時,董策被任命爲萬達電商第二任 CEO 繼任者。在新任 CEO 董策的指揮下,萬達電商管理層主要目標變成了智能廣場建設。

董策

2015 年,飛凡網正式上線,從其網站構架上看,主要分爲餐飲、電影、金融等板塊,基本上涵蓋了萬達廣場的業務範圍。在這個網站上,消費者可以獲得包含電影、餐飲等在內的各項服務,此時的戰略方向重點則放在了讓電商業務盈利上,專注恰飯。但新官上任僅 3個月,第二任 CEO 董策便火速離場。

2016 年,騰百萬也宣佈解散,萬達分拆成立了網絡科技集團,旗下業務包括飛凡、快錢、網絡信貸、徵信、網絡數據中心等,由曲德君出任萬達網科總裁。

同年,第三任 CEO 李進嶺上任。

李進嶺

此時,按照王健林的規劃,萬達電商開始向外部擴張,做平臺級電商。萬達電商不再是銷售商品的電商或者 O2O,甚至也不是智能廣場,而是轉型成爲面向購物中心提供整套"互聯網+"解決方案的技術提供商。根據內部解讀,萬達的電商體系未來將更多承擔爲萬達廣場商家提供信息化改造的任務,從而完成數據以及廣場的整體智能化升級。

上任一年後,李進嶺也宣佈辭職,劉允接任。

與此同時,萬達分拆成立了網絡科技集團,旗下業務包括飛凡、快錢、網絡信貸、徵信、網絡數據中心等,由曲德君出任萬達網科總裁。

不過,2017 年萬達電商便迎來了更大的挑戰,海外投資收縮,回 A 股失敗,讓萬達集團整體陷入被動,資金鍊也面臨極大考驗,與此同時萬達網科也捲入裁員風暴,據稱網科員工已從 6000 名裁至 300 名,留下的員工將進入新公司丙晟科技。

2018年,隨着董事的相繼退出,飛凡網儼然名存實亡。

回顧八年間萬達在電商領域的探索,戰略層面的搖擺、發展方向的迷惑不清,讓萬達電商付出了昂貴的學習代價。

缺乏電商基因,管理弊病顯現

試錯了八年後,飛凡網終於倒下,這背後除了王健林對於電商商業邏輯的不清晰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萬達缺乏電商基因。

萬達通過近 30 年的努力,構建了一個以商業地產和文化產業爲主的龐大商業帝國。擁有如此龐大的資源,在外人看來做好電商業務不是一件難事,但恰恰是過往的成功經驗、已經形成了的基因束縛住了電商這個“新生兒”。

而王健林也意識到了這一弊端,早在 2014 年,王健林就曾公開表示萬達電商沒有互聯網基因,缺乏互聯網思維。當年 8 月,他曾在內部研討會上檢討稱,萬達所有系統必須要檢討,是否真正具備互聯網思維。在這個時代,如果不用互聯網思維去做,就要被淘汰。

話雖如此,但撼動一棵大樹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而電商不同於傳統行業,創新性是非常重要的。軍人出身的王健林創辦的萬達具有集團軍的特點,指哪打哪,模塊化節點式管理,這在萬達廣場的快速擴張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在互聯網項目和創業公司中,個體的創造性極爲重要,這是萬達基因裏沒有的東西。

而據界面新聞報道,接受採訪的多名管理人員表示,在飛凡網當領導是件苦差事,他們沒有決定權。萬達電商業務如何發展?怎麼發展?都是王健林說了算。萬達電商 CEO 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向王健林彙報業務進展,他會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拍板定調。

所以,事事都要王健林首肯的萬達電商 CEO 們,只能不斷地向王健林彙報其心目中的萬達電商規劃,這個規劃能落地幾分完全取決於王健林的理解程度,而王健林卻又公開說過自己不懂電商。這無異於紙上談兵,以至於飛凡網也一直未落到實處。

由於理想和現狀的巨大的差距,飛凡網甚至出現了數據造假的情況。

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王健林對於飛凡的信心,事實上是來自於下屬們彙報的“注水報告”。稱他們宣稱的 2 億活躍用戶,日活千萬級的說法其實就是 2 億個手機號。

此外,彭博也曾報道過飛凡用戶數的問題。Questmobile 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飛凡的用戶量達到 513 萬,而 2016 年 2 月飛凡用戶量下降了 84% ,至 82.4 萬的低點。彭博當時說,飛凡的用戶量與大衆點評的 4330 萬用戶量相比存在極大差距,更不用說其競爭對手百度糯米的用戶量爲 1.920 億。

多次換帥、定位不清加之缺乏互聯網基因,終於耗盡了王健林的耐心,飛凡網徹底退出電商舞臺,王健林的電商夢也就此破碎。

但站在客觀層面上來看,“跨界”發展本是爲了尋找的新的業務增長點,失敗也是最爲常見的結局,而對於王健林來說,還有更多商業夢想等着他去實現。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參考文章:

【1】https://mp.weixin.qq.com/s/u1eBGtdRfSizRas6nhR8og

【2】https://mp.weixin.qq.com/s/1BEPANcRF6a0DxHjrLMjqQ

【3】https://www.huxiu.com/article/194043.html

【4】https://www.huxiu.com/article/191977.html

【5】https://mp.weixin.qq.com/s/zaQyZVcmi-2983SZ5dULsQ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