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 | 白春禮

2020年5月,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縣之一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綜合全國毛南族脫貧情況,毛南族已實現整族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爲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鬥,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消除貧困、實現小康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充分彰顯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

今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統一部署,中科院作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承擔了4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定點扶貧任務,包括內蒙古庫倫旗、廣西環江縣、貴州水城縣和六枝特區,其中六枝特區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定點幫扶並接受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直接考覈。

目前,中科院定點幫扶的4個貧困縣都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

與此同時,根據省市區地方黨委政府扶貧工作的統一安排,中科院各相關分院和研究所還承擔或參與承擔了地方57個點的扶貧任務,包括6個縣、9個鄉、42個村,扶貧責任重大。

自上世紀80年代中科院實施科技扶貧工作以來,經過30多年的不斷探索與總結,中科院根據扶貧點特點系統地實施了“異地搬遷扶貧”“異地股份制扶貧”“技術引進扶貧”和“依託野外臺站長期駐守扶貧”等發展模式,爲科技扶貧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開闢了新途徑,作出了突出貢獻。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夯實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思想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就脫貧攻堅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時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政協會議經濟界委員時再次強調指出:“我們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向全國人民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兌現莊嚴政治承諾的堅強決心和必勝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猶如衝鋒號,讓全體扶貧戰線上的幹部羣衆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時、在面對最艱難的硬骨頭時,能勇往直前,打好最後的攻堅戰。

進一步加強評估研判,爲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

中科院定點幫扶的4個貧困縣雖然已經宣佈摘帽,但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全國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還需要一定時間,其間還可能存在不確定性。

同時,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國內經濟形勢嚴峻複雜,影響脫貧攻堅工作質量和成效的因素還比較多,容不得絲毫懈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越到最後時刻越要響鼓重錘,決不能搞急功近利、虛假政績的東西。”

我們要持續跟蹤和強化對脫貧攻堅成效的評估研判,要充分考慮到脫貧攻堅所面臨的複雜形勢,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困難估計得再充分一點,加強對各幫扶點所在區域發展情況和發展政策的瞭解和把握,要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針對性採取幫扶措施,打牢脫貧根基,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多管齊下,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優秀答卷。


把握科技扶貧特點,爲國家戰略接續推進做好前瞻謀劃和積極準備。

作爲科技扶貧的先行者、踐行者,中科院進行了大量的大膽探索和實踐,在多年工作過程中總結出一系列有效模式和成功範式。

環江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土地資源匱乏而貧瘠。

近年來,中科院堅持“綠色生態扶貧”和“特色產業扶貧”新理念,利用退化植被近自然改造、人工植被複合利用等技術,培育了經濟林果、中藥材種植加工和種草養牛等科技扶貧體系,幫助農民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爲西南生態脆弱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模式樣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環江得到了充分驗證。

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提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

相較於脫貧攻堅工作,鄉村振興更是一篇大文章,對科技支撐的需求更爲迫切、更爲廣泛、更爲長遠。

中科院將按照辦院方針中關於“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創新發展要求,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總體安排,系統梳理所能夠提供的科技支撐,找準發力點,發揮機構改革效能,做好學科、人才和技術等各方面儲備,爲國家戰略的接續推進發揮應有作用。

堅持科技支撐,注重“志”“智”雙扶,充分激發貧困人口致富的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爲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而發展生產最離不開的就是科技。

經過多年的積累,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幫扶區域發展了不少生態友好型高價值產業,未來要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另一方面,扶貧只能救一時之急,讓貧困人口樹立致富光榮的志向,打心底產生脫貧的內在動力,纔是化解貧困的長遠之策和根本之道。

我們在開展產業扶貧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志”“智”雙扶工作,注重培養一批綜合能力強的鄉村帶頭人,接過科技成果的“接力棒”,將科技之光發揚光大。

要設法使更多年輕人願意留在農村、建設農村,擺脫“等靠要”等傳統思想的束縛,逐漸實現心理脫貧,爲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過渡提供人才支撐和文化引領。

弘揚科學家精神,把科研論文寫在脫貧攻堅戰場上。

中科院參與扶貧的一線科研人員,通過多年來的紮實工作,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的認可,爲全院贏得了榮譽。

同時,他們自身也在扶貧實踐中得到了錘鍊,人生境界進一步昇華,事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被環江百姓親切稱爲“真扶貧”的曾馥平,大學畢業分配到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工作之後,26年來一直踐行着他的科技扶貧人生。

他參與創立的環江生態站成爲我國首個國家級喀斯特農業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以及西南喀斯特區域唯一的國家野外研究試驗檯站;臺站在探索喀斯特地區生態系統演替過程等學術研究領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處於國際前沿位置。

中科院不少像曾馥平這樣經歷的人,用實踐詮釋了中科院“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科技價值觀,用行動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的號召。

當前,全國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到了決勝之時,也到了最喫勁的時刻,中科院支持脫貧攻堅工作也面臨着新的形勢和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踐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責任擔當,立足於培育致富的土壤、拔掉貧窮的根子,推動全院科技成果在當地落地生根,持續爲脫貧地區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和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