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讓自己感到滿足?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總會心有不甘?假如你常常陷入這種狀態,那可能是有了完美主義傾向。

如何才能讓那些完美主義者明白“爲達目標,我們可以努力,但不是以燃燒生命爲代價”呢?或許你應該這樣熟悉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時刻都會感觸感染到對完美的渴想:爲追求完美的考試成績發奮努力學習;爲找到完美的人生伴侶不斷尋尋覓覓;爲一篇想要一鳴驚人的完美演講稿徹夜不眠……

通常來說,高標準是促使成功的一種動力。但對某些人來說,過度勤勉可能會轉化爲完美主義,有時甚至會危及到心理健康。

最近一項分析顯示,過去30年裏,完美主義的流行明顯增多。特別是年輕人,對自己和他人都傾向於提出比過去更高的要求。在這個佈滿激烈競爭的社會里,年輕一代中許多人都在努力追求更完美的人生,由此掀起了追求完美的風潮。然而,這種追求可能正在將人們置於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負擔中。

這聽起來令人擔憂,但並非沒有解決辦法。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懂得 “只要夠好,就已足矣” “爲達目標,我們可以努力,但不是以燃燒生命爲代價”呢?同時,我們還必需教會下一代如何應對 “完美主義風暴”的襲擊。

完美主義

不同於正常的高標準嚴要求

英國巴斯大學的托馬斯·科蘭一直在研究完美主義的興起。他說,完美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沒有固定的判定尺度。

直至目前,很多研究測試用的都是30年前發展起來的多維完美主義量表。這一量表由45句話組成,如 “每件事我都要努力做到最好” “假如我讓別人做某事,會要求對方做得完美無缺”“我要人們對我有一個完美的印象”等等,假如你的情況和設法在很大程度上與這些題目的陳述相一致,那你很可能已經有了完美主義的傾向。

科蘭先容,完美主義者通常會給自己設下很難達到的目標,這些目標往往是在沒有當真考慮自己的情況和能力的狀態下匆匆定下的,結果常是令自己處處碰壁,導致自尊心受損,從而引發各種負面情緒,包括內疚和恥辱。

完美主義傾向的判斷比較難題,部門是因爲正常的高標準嚴要求和完美主義傾向之間的界限通常有些模糊不清。“這兩者的區別,主要看一個人成功或失敗後的表現。”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的安德魯·希爾說,嚴格要求自己並勤奮努力的人,在每次成功後都會倍感欣喜,假如遭遇失敗,也會適時調整自己的目標。而完美主義者即使能夠成功,也較少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快樂——哪怕完美的成功也會讓他們倍感壓力,由於他們需要維持同樣的成功水平,擔心被別人超越。

對於完美主義者而言,要熟悉到自己存在這一傾向,更加難題。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碩士生喬納森·斯特恩的觀念裏,完美主義一詞是用來褒揚對自己有高標準的人,而不是在貶低他們。

儘管他不承認,但事實上,他已經有了完美主義傾向。恰是這種傾向,驅使他在參加國家級越野賽後,每週都要跑幾百英里,不斷挑戰自己的最佳狀態。然而,即使他是參賽選手中跑得最快的,可他仍是對自己不滿足。最後,他被自己壓得喘不外氣來,整個人都變得怠惰。

畢竟有多少人經歷了這種完美主義傾向的體驗?目前無法精確統計出來。但近年來發表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完美主義傾向的確在上升。

科蘭和希爾對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4萬多名學生,在1989年至2016年間接受多維度完美主義量表測試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2016年接受測試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完美主義傾向指標上高於1989年的平均水平。

苛求完美

時常走到路盡頭才“知錯”

希爾和科蘭的研究揭示,完美主義“流行病”對年輕人心理健康的潛伏危害十分驚人。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卡琳娜·林堡和同事在一項有5.7萬多名參與者的調查中,分析了284名學生的情況後發現,有飲食失調、焦慮症、強迫症者,與沒有以上任何症狀的人比擬,完美主義傾向要高得多。

同時,完美主義者所承受的壓力也可能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好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抵擋疾病能力更差,由於他們的憤怒、抑鬱和焦急水平都比其他人更高。

這對於人類的未來健康是一種隱患。英國約克聖約翰大學的馬丁·史密斯和他的同事發現,跟着春秋增長,完美主義傾向會更成問題,由於這些人在屢受打擊後,會變得不那麼當真勤奮、富有成效,甚至變得越來越神經質,乃至頹喪。

史密斯說,那些極力苛求完美的人,通常會經歷更高頻率的失敗,他們對工作會變得越來越不上心,情緒也越來越不不亂。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完美主義常與拖延症密切相關。 “哪怕是最稍微的失敗,對完美主義者來說,都可能會因此一蹶不振,稍有挫折,便不再嘗試。”科蘭說。

難道說給自己設立嚴格尺度就沒有任何好處嗎?實際上,完美主義更像一把雙刃劍。

通過一系列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瑞典斯德哥爾摩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的桑娜·諾丁-貝茨發現,完美主義在短期內對進步成績或業績有促進作用,但這種積極作用不會非常持久, “一些舞蹈演員和運動員會談到完美主義的積極方面,但後面總還會有一個‘但是’——與之相伴的是要付出某種代價”。

作爲一名完美主義者,英國德文郡教師莎拉·馬歇爾-瑪恩的人生經歷真可謂跌宕起伏。 “由於工作勤奮、成績斐然,任務完成得完美又高效,有段時間我提升得很快,這意味着我的機會更多。”她說,就這點而言,完美主義很有積極意義,但終極負面影響仍是超過了積極意義。

莎拉曾連續兩週每晚熬夜備課到凌晨1點,然後凌晨5點就起牀,努力以完美的姿態迎接新一天的工作。 “我不知道天天早晨因一些小事而哭泣是否正常。”她說,一個讓人頭疼的班級、一個總給她帶來麻煩的家長、一個不好相處的上司,終極將她推入了一個她難以掌控的情緒風暴旋渦中。最後,她被診斷患有嚴峻的焦慮症和抑鬱症,甚至無法自己走去商店購物。

“嚴格來說,我們不能將完美主義當作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來推崇。”諾丁-貝茨說,即使對於想要成爲一名精英運動員的人來說,苛求完美的傾向也是不可取的。

幸運的是,對付完美主義我們有許多辦法。首先,需要熟悉其存在。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專門研究完美主義的西蒙·謝里以爲,熟悉到題目的存在是重要的第一步,但 “人們通常要等走到路的盡頭時,才發現自己走錯了路”。

夠好足矣

一次成敗並不代表一切

發現了一些心理疾病症狀與苛求完美傾向之間的密切聯繫後,未來的臨牀醫學家們也許能夠更好地將完美主義與其他心理健康題目結合起來進行治療。例如, “完美主義的憂慮症”與強迫症和焦急有關,而 “完美主義的奮爭”與飲食失調有關。

對於斯特恩來說,努力讓自己走出完美主義傾向,關鍵在於需要認可自己的努力,而不僅僅看結果。於是,他會強迫自己去做一些其他事情,好比累了去健身或寫功課,或在超市主動向陌生人打招呼。他說: “我現在更好地理解到,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完美的——只要努力就有價值,做得夠好,足矣。”

馬歇爾-瑪恩發現,認知行爲療法有助於克服苛求完美的傾向。如今,她已經能夠接受一種新的觀點:偉大未必定要完美。“但這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更多的自我反思,還要輔以很多抗抑鬱藥,才能奏效。”她同時有一個很深的擔憂,“我一直擔心自己的這種完美主義傾向會不會在無意識中影響到我的女兒。”

完美主義確實與遺傳基因相關。西班牙有科研團隊在分析了258對雙胞胎的DNA後發現,基因因素對完美主義傾向可變性的影響佔11%至56%。不外,環境對完美主義傾向也有影響。“如今,年輕人所承受的壓力的確相稱大。”科蘭說,“現在,學生們從小就要承受各種標準化考試的壓力、承受考上好大學的壓力,甚至還要自己承擔讀大學的用度”。

除了這些學業壓力之外,各種來自社交媒體的信息轟炸也讓一些年輕人產生了很多不切實際的目標。 “顯然,要達到這些難以企及的目標,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可能是超出自己承受範圍的。”科蘭說。

面對完美主義在年輕人中日益流行的趨勢,很多父母也在考慮該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孩子。史密斯說,父母的行爲舉止對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極端吹毛求疵或要求過於嚴苛的父母會有觸發孩子完美主義傾向的風險。

“爲避免孩子泛起完美主義傾向,父母需要以一種更爲無條件的愛去對待他們。”謝里說,父母還要爲年輕人適應現代生活壓力提供更多匡助,好比指導孩子瞭解社交媒體的潛伏危害,告訴他們,社交媒體提供的並不全是現實版的真實圖景,有些甚至可能是虛幻的,一些刻意拔高的目標往往難以企及。

“我們需要促使孩子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一次考試的結束或一場比賽所定出的勝敗,並不代表一切都結束了。”諾丁-貝茨說,人們將從這種不刻意追求完美的生活態度中受益——假如你想在80多年的漫長人生中保持快樂和健康,那麼你更應專注於某次人生體驗的價值,而不是隻看考試分數。

>>>完美主義的三種類型

“面向自我”型

往往對自己設下很高的尺度,無論對工作和事業,仍是對人際關係,因此當他們在激烈競爭中遭遇失敗時,好比考試成績不理想,往往會倍感焦急。

“面向他人”型

將高標準針對四周人。這類人往往對他人吹毛求疵,妄加批評和評判,他們的人際關係也往往十分糟糕。

“社會描述”型

這些人往往會因他人的完美表現而感觸感染到巨大壓力,由於他們更但願得到他人的認同。

作者:方陵生/編譯

編纂:許琦敏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