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觀察丨直面“歷史孽債”?英國開始普查奴隸制相關歷史遺蹟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在學校裏能通過歷史教科書瞭解全部真相, 其中一些內容肯定會讓他們感到不適,我希望孩子們能夠知道大英帝國爲什麼如此偉大,因爲它曾經奴役了數百萬人。”——西蒙·沃利

6月9日,英國政府種族問題顧問,一生爲英國黑人人權和黑人蔘政奔走的上議院黑人議員西蒙·沃利(SIMON WOOLEY)男爵,在接受BBC直播訪問時說下上述那段話。當天,倫敦泰晤士河岸邊的港區博物館前,19世紀著名的牙買加製糖大王兼奴隸主、羅伯特·米利甘的雕像被管理機構和地方政府用起重機移走,轉移過程中,旁觀人羣不斷鼓掌歡呼。

這不是近期第一個被驅逐的雕像,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上週日(6日),抗議民衆在布里斯托推倒英國最大的奴隸販子愛德華·柯爾斯頓的雕像,並把它扔到海水裏;倫敦威斯敏斯特議會廣場前的丘吉爾雕像被塗鴉污損並打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籤。9日,在利茲,大英帝國殖民統治全盛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被抗議者塗鴉破壞。同日,在牛津大學,數千抗議者在羅德雕像前靜坐示威。

保守黨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和內政大臣普麗堤·帕特爾把推倒雕像的民衆稱作“暴徒”,而在布里斯托和倫敦,兩地的黑人和印巴裔市長都公開支持民衆的行動。其中,布里斯托黑人市長馬文·里斯說,英國領導人應該傾聽和理解民意,而不是片面地把他們稱作“暴徒”。

本週,全英一共有25個城市接力舉行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聚焦當地的殖民歷史遺蹟,特別是有奴隸貿易有關的販奴蓄奴歷史人物,成爲抗議者的發力點。

全英範圍內,工黨主政的近130地方政府近日表示,將在所轄區域範內,全面普查與奴隸販子和殖民統治者有關的歷史雕像和遺蹟。這其中就包括倫敦和曼徹斯特兩大城市。

布里斯托市政府表示,他們將把羣衆扔到海港裏的柯爾斯頓雕像打撈上來,把它送進博物館裏去,在那裏,他作爲大英帝國時期皇家非洲公司主管,參與跨大西洋奴隸買賣,直接販賣84000個奴隸的史蹟將有專門介紹。

這也許是一個變革的時刻,一個歷史轉折點。經歷一百多年的時代洗禮,這些曾經安然無恙的奴隸主雕像如今面臨被驅逐的命運。他們的“豐功偉績”被揭穿,人們再也無法容忍他們站在城市的中心和顯眼角落,彰顯他們那可恥的歷史地位。

以倫敦被移走的雕像主人羅伯特·米立根爲例,他出生在牙買加,在牙買加擁有兩座甘蔗種植園,擁有526名奴隸勞工。他後來定居倫敦,爲了保障從殖民地進口的棕糖和其他貨物不被偷竊,在泰晤士河岸興建了新的港塢,在他的雕像基座上寫着“這是一個天才的、不屈不撓的,對於這個港區建設貢獻卓著的人”。

這座雕像的所有者倫敦運河和河流信託基金會表示,附近的社區已經難以容忍這座雕像,它令人感到恥辱。

倫敦市長薩迪克·汗連日來不斷呼籲:倫敦必須直面歷史上與販奴貿易有關的殘酷真相,“我們必須根除系統性的種族主義,我已經責成市政廳官員與警方和社區團體一道,制定一項緊急的行動計劃。提高民衆對我們的信任,實施問責制,增加這一過程中的透明度。”

在上週末的反種族歧視抗議中,倫敦一地有13萬民衆參加,135人被捕,35名警察受傷。在本週,英國至少有25個城市舉行同類主題的抗議活動。

而即將到來的這個週六,知名極右翼組織頭目湯姆·羅賓遜發動各地支持者到首都聲援。其中名爲“民主足球聯盟”的右翼組織將召集來自桑德蘭、約克郡、西米德蘭,以及東安格利亞等地的支持者到倫敦集結,以保護一些戰爭紀念碑和有爭議的歷史人物雕像爲名,舉行鍼對反種族歧視者的對抗性示威。

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在實際面對不同方面的較量和角鬥時,都面臨着相當大的挑戰。

在現實中,英國黑人遭遇的歧視和壓迫與美國一樣顯著:根據英國內政部的統計,2017-18年,黑人在街頭遭受盤查和搜身檢查的機率是白人的9.5倍。黑人嫌疑人遭遇警方出警處置的機率是白人的4倍。在新冠疫情期間,黑人因違反防疫規定而遭受罰款的機率也是白人的2倍多。然而,英國民衆這次在參加反種族歧視抗議時,並沒有僅僅侷限於現實,英國學者和活動人士指出,大英帝國的財富和繁榮,建立在奴隸貿易和殖民擴張的基礎上,這一點,在英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並沒有深入的介紹。

大英帝國作爲主力參與的奴隸貿易和殖民罪惡,從未像納粹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那樣,在歷史中得到徹底的公開的清算。

就像一座沉寂多時的火山突然噴發了一樣,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蔓延到英國後,攪動了歷史的泥漿。許多在英國主流媒體工作的非洲裔和少數族裔記者編輯,推動了輿論。

英國獨立電視臺新聞主持人莎萊娜-懷特說:“有些人對奴隸主的愛是顯而易見的,他們聲稱,這些白人的雕像提醒我們,英國有了不起的歷史,而實際上它們讓我們想起的是,赤裸的死去的黑人的屍體,是手銬、強姦和酷刑的疤痕,還有他們對我們的種種洗腦式教育。”

一個網友跟帖評論:“很難相信直到今天,這些奴隸販子的雕像仍然趾高氣揚地立在那裏,他們應該扔到屬於它們的某些地方,就像當年死去的奴隸被扔進大海里一樣。”

英國工黨前領導人傑裏米·科賓在臉書發表文章,公開支持全民反省英國曆史上的販奴貿易和殖民罪惡。他說: 英國是販奴貿易和奴隸制的主要參與者。英國每一個城市的財富積累,幾乎都建立在奴隸貿易的血淚上,特別是與甘蔗種植相關的製糖等貿易上。

科爾賓特別指出:英國在1833年徹底廢除奴隸制,並用納稅人的錢賠償前奴隸主的損失,這比數額巨大的針對奴隸主的賠償直到5年前(2015年)才全部償清!

在推特上,科爾賓還大聲疾呼,有關英國販奴貿易和殖民的全部歷史,應該進入歷史教科書!

英國在1807年廢除了奴隸貿易,但是實質的奴隸制還在國內延續,直到1833年才被議會徹底終止。當年,英國議會決定用納稅人的錢賠償那些失去奴隸的奴隸主,一共有3000多名奴隸主領取了大約2000萬英鎊的賠償,合今天幣值18億英鎊。

要求補償的奴隸主們不僅來自於英國四大奴隸貿易集中地:倫敦、利物浦、格拉斯哥和布里斯托,也來自境內幾乎每個地方。倫敦大學學院後來正是根據相關奴隸主領取廢奴補償的歷史資料,進行了有關英國奴隸制的歷史研究。

英國現有多少和奴隸貿易有關的文物遺蹟?130個工黨治下的地方政府正就此展開調查。未來會有更新的統計數據,而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相關研究一直在學術界展開。

2013年2月,倫敦大學學院UCL在經過3年研究後,第一次發佈有關奴隸主的網絡數據庫,英國人可上網查詢自己的家族是否和奴隸主有牽連。根據他們的研究,英國文學家小說《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就是奴隸主的後代,他的曾曾祖父查爾斯·布萊爾擁有218個奴隸。

在UCL的網頁上,一個地圖顯示了當年部分奴隸主生活的地點和相關歷史遺蹟。在倫敦一地,奴隸主留下的建築物遺蹟有1300多個,而在加勒比地區的牙買加和格林納達,凡是適宜人類居住和耕種的土地,幾乎都被當時的英國奴隸主給佔滿了。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發現,當年,英國境內的奴隸主至少有20000多個,主持這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凱瑟琳·霍爾2013年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說:“奴隸制在英國的傳統歷史中已被遺忘。人們記住的是(光榮的那一部分)廢除奴隸貿易,而不是(黑暗的那一部分)奴隸貿易。而且,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英國的殖民歷史與奴隸制有關。”

目前這一研究依然在進行之中。在項目的前兩個階段,大多數研究都圍繞奴隸主展開,他們的財富、社會影響力、對大英帝國的貢獻被記得清清楚楚;但是那些被迫害和壓迫的數以百萬的奴隸們,他們的個人遭遇卻鮮有記載,在史書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瞭解英國奴隸制當中受奴役的人們的實際遭遇,對於研究者是一項巨大挑戰。

英國作爲販奴貿易和殖民掠奪的原點,如何對待這些污點文物和遺蹟,也將產生世界範圍內的影響,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1857年印度人民大起義被鎮壓後,大英帝國曾經向印度殖民地送去了50個維多利亞女王雕像,用來彰顯帝國的權威。至今,一些雕像仍然保留加爾各答等城市的中心地帶。也有一些雕像遭到民衆的抵制和破壞。 

英國自己的教科書對於並不久遠的歷史諱莫如深,但是世人皆知,大英帝國的發展史,充斥着人權踐踏,生命的剝奪,殘酷的掠奪和奴役,如果英國能夠爲歷史中的販奴貿易和殖民罪惡深刻懺悔,那麼必將有助於在現實中剷除種族歧視和不平等的根源。(總檯記者 鄭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