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就是自然與人。——弗朗西斯·培根

北海以北,一片茂盛的土地上,土壤分泌着新鮮的顏料,人們迎着夏風揮舞着“畫筆”,大自然與人類共同創作了這幅美麗的畫卷,名爲赤西村,也是北海人眼中的“藝術村”。

在赤西村民心中,傳統就像是他們的“船槳”,即使早已陳舊不堪,村民們也仍小心翼翼地在生活的波瀾中划行。

陳氏祠堂

陳氏祠堂與周邊的老民居的磚瓦,浮現出飽經風塵的灰土色,舊日赤西的風光歷歷在目。

赤西農事舊物展覽館內部

舊物展覽館中,還原了老一輩赤西村民的簡居民房,被時代淘汰的手搖風谷車,依舊泛着小麥色。

手搖風谷車

在我們的記憶中,這些工具與生生活舊物只是千萬風景中的一瞬,而在堅守着傳統的赤西村民心中,這些都是陪伴他們淌過生活涓流的扁舟。

“顏料”如霎時小雨,灑落在了田地裏。

農業公園的作物,四季都有所不同,春天的格桑花花海剛過,轉眼間已種上色彩斑斕的百日菊與金雞菊。

松果菊/孔雀草

大自然賦予顏色以生命,給予生命以顏色,他們的寓意有很多,但只有向陽生長這一信條。

金雞菊

每個季節來赤西農耕莊園打卡,收穫新的花朵圖鑑。下個季節又會是什麼顏色呢?

走過村尾的小橋,視線逐漸開闊。大自然從不吝嗇天藍色的顏料,下午4點過後的天空,並沒有被白雲稀釋天藍。

站在樹蔭下,讓視線穿越深邃的湛藍,所有的壞心情也都飛散到了九霄雲外。

玉米與木薯的海洋

現如今,農業電商平臺逐步壯大,但越來越少的人能親眼見到網上的農產品在何處生根、成長與收割。現在來到赤西,這片養育着一代又一代赤西村民的田地依舊盪漾着海綠色的碧波。

村民家晾曬的玉米

收穫後的玉米在陽光下透着琥珀色光澤,要如何處置農產品,當然只有農民自己最瞭解。

田地盡頭的大棚內,孕育着赤西的“農業機密”。

大自然的筆墨也滲透到了黑暗的大棚裏,棚內一袋袋培養土中竄出了赤西的可愛小生靈——茶樹菇。

菇類喜歡生長在陰暗之處,所以這裏就成了他們的小家,通過控制棚內溫度與溼度,茶樹菇便能健康長大。

經過收採烘乾等一系列工序後,冷庫內的阿姨們將幹/溼的茶樹菇分裝成袋,就可以成爲飯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了。

但如果你以爲這就是蘑菇園的全部,那便是大錯特錯。

走進最深處的大棚,解鎖赤西最新的農業機密——活躍在各個中國神話中的靈芝。

成長中的靈芝

看着這些“嗷嗷待哺”的靈芝,不禁感嘆赤西的農業技術進步之快,譜寫屬於赤西的神話,從靈芝養殖開始。

農家的飯香味總是令人無比嚮往,經過農戶人家,偶遇肥美雞鴨,都忍不住流下口水。

在睡蓮湖畔旁的農耕莊園,喫着偶遇的雞鴨,品嚐木薯燉湯,每口都是原生態的滋養,滿眼都是睡蓮的七彩綻放。

人與自然的共生,就是一種藝術。

赤西村之所以被稱爲藝術村,離不開村內老房的壁畫。

人們用手中的調色盤,一筆一劃繪製出牆畫,與大自然的生機活力相融合。

圖文:徐亦林

視頻:沈豪

信息來源:北海海城旅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