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是世居於我國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民族之一,幾千年來,怒族人一直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不斷開發經營着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

怒族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流傳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鄉的怒族聚居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延續三天。節慶活動包括祭祀仙女洞並迎接聖水、歌舞求福、體育競技三大類別。仙女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怒族仙女節的起源,一種說法是源於原始崇拜,另一說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種遺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爲了紀念傳說中的仙女阿茸姑娘,在她死後的第二年農曆三月十五,人們舉行祭拜活動,逐漸形成仙女節習俗。主祭人念祝辭,大家口頭獻貢。隨着時代的發展,祭祀仙女儀式已漸漸淡化,歌舞求福和體育競技成爲仙女節的主要活動內容。

仙女節每年參與者達數千人,人人穿上節日盛裝,帶着祭祀品、牲禮、酒,從周圍村寨會聚到仙女洞前,由普化寺的喇嘛擊鼓誦經,衆人叩頭獻禮,奉獻鮮花、種子、酒等。傳說洞內由阿茸化作的鐘乳石會流出仙乳即“聖水”,由青年女子進洞接聖水,然後衆人共飲,載歌載舞,通宵達旦,祈求仙女、山神保佑安康幸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同時,還開展射弩、賽跑、扳腕等民族體育活動。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責編:曲曉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