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大馬國家羽球隊沒有混雙部門,更沒有專攻混雙的球員,通常都是臨時湊合"順便"兼項,直到印尼籍教練烈西來到馬來西亞執教後,才逐漸重視混雙項目的發展,而當中陳炳順與吳柳瑩就是大馬首批混雙主力球員。

屢次創造大馬混雙歷史 陳炳順追夢路上一往無前

陳炳順的父親是一名羽毛球愛好者,他自6歲起就跟着爸爸的朋友打球,隨後即使家裏的經濟條件不樂觀,陳炳順的父親依舊讓他接受訓練,從此踏上這條漫漫長路。陳炳順17歲時因參加大馬衛星賽,被羅斯曼相中後進入國家隊試訓半年,之後才正式成爲大馬國羽一員。

和大部分雙打選手一樣,陳炳順早期也是兼項男雙和混雙,2007年他連得大馬和印度國際挑戰賽男雙冠軍,展現出雙打的潛能。然而,之後陸續和幾位不同的搭檔參加國際比賽,皆未能擦出亮眼的火花,直到2008年底他分別和林欽華及吳柳瑩合作,纔有了突破。

2009年,陳炳順與林欽華在泰國黃金大獎賽決賽擊敗師兄兼賽會頭號種子李萬華與鍾騰福,贏得兩人合作的首個冠軍。2010年,他和吳柳瑩戰勝韓國的柳延星與金旼貞稱霸亞洲錦標賽,這是陳炳順生涯首座混雙國際賽冠軍,也是大馬首個亞錦賽混雙金牌。

儘管如此,由於林欽華在教練的安排下於2011年改配吳蔚升,因此這支組合也逃不過拆夥的命運,陳炳順雖然改搭其他男雙選手,但卻無法達到之前的水平,導致他更專注在混雙的發展。2011年底開始,陳炳順與吳柳瑩的配合漸入佳境,連續在超級賽打進8強和半決賽的成績相對更穩定,世界排名也首次擠入前10。

2012年倫敦奧運會,順瑩組合在小組賽3戰全敗,首次奧運之旅觸礁。大賽經驗的欠缺導致兩人無法拋開包袱,最終發揮失常慘遭淘汰,儘管爲年輕付出了代價,但心中埋下的種子是激勵着他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同年的日本公開賽,他們順利奪冠,接着又在11月首次登上世界第3的位置,但兩人的表現卻毫無預警地在隔年出現下滑,包括在世錦賽次圈提前出局,全年只打進大馬超級賽的決賽。

由於吳柳瑩在2014年決定接受膝蓋手術,根治多年來的膝傷困擾,因此陳炳順只能在接下來的一年裏搭檔賴沛君繼續參賽。2015年3月,傷愈歸來的吳柳瑩與陳炳順重新合體,兩人接連贏得波蘭、俄羅斯和墨西哥公開賽冠軍,逐步重回頂尖行列。

2016年大馬首要超級賽,陳炳順與吳柳瑩先在次圈戰勝徐晨與馬晉,半決賽再逆轉張楠與趙芸蕾,打破對這支世界冠軍的9連敗紀錄,但最終還是在決賽不敵印尼克星阿末與莉莉雅娜。

即使無緣冠軍,但順瑩組合在這站比賽發揮出了極高的水平,在半決賽中依靠中前半場的抽壓搶網、球路的變化和高質量的防守分球,首次打敗張楠與趙芸蕾。決賽一役,兩人也一度在決勝局有機會後來居上,但卻因關鍵時刻專注力下滑以及陳炳順不穩定的發球質量,導致最終惜敗對手。

事實上,陳炳順與吳柳瑩的打法和張楠與趙芸蕾有異曲同工之妙,順瑩組合擅長防守反擊,陳炳順後場以落點控制和節奏轉換爲主,場上思維慎密有良好的大局觀,善於利用線路的變化限制對手,和主流混雙中男選手注重強攻能力不同。

他配合擺脫能力強、網前積極的吳柳瑩,能達到互補的效果,因此拼力量和攻防絕對不是這支組合的強點,鬥線路意識才是精髓。

然而,陳炳順發球質量的不穩定也成了限制這支組合走得更遠的致命傷,尤其面對發接發技術突出的印尼組合更是將這一弱點暴露無遺。2016年裏約奧運會,順瑩組合一路殺進半決賽對陣徐晨與馬晉,兩人打出高水平的發揮,始終保持高度專注力掌控整場比賽,最終成功撼倒對手。

決賽面對的依舊是剋星艾哈邁德/納西爾,而陳炳順與吳柳瑩仍然無法突破對手的限制,直落兩局吞敗,但奧運銀牌的成績還是爲大馬混雙的發展創下了歷史。

2017年,吳柳瑩再次因傷暫別賽場,爲了解決肩部和膝蓋的傷勢,她前往德國接受手術和康復治療。陳炳順則改搭年輕隊友謝宜茜,成功贏得俄羅斯大獎賽冠軍和吉隆坡東運會混雙銅牌。

隔年,吳柳瑩迴歸賽場繼續搭檔陳炳順,但礙於吳柳瑩的身體狀況,兩人未能在世錦賽、亞運會等大賽取得突破,導致他們在2018年底離開國家隊,在獲得李寧的贊助下,兩人以職業球員身份延續羽球生涯。

兩人在2019年馬不停蹄的參賽,收穫泰國大師賽與紐西蘭公開賽混雙冠軍,陳炳順最終因身體過於疲憊,在當年的廣州總決賽間患上"貝爾氏麻痹症"(面癱)。經過一個多月的休息後,在2020年1月份的大馬大師賽復出參賽,繼續爲奧運資格而努力。

自由人的艱辛自然不是外人所能瞭解的,但憑藉自身的刻苦努力,他們的成績整體相對穩定,在目前的世界排名和奧運積分榜都維持在第7,基本已鎖定東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但在年齡逐漸增長下,要在明年的奧運會再次站上領獎臺無疑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轉當自由人的辛酸,陳炳順曾在自己的臉書貼文:如果你們問我有沒有後悔離開國家隊?我會說……沒有!是因爲我現在更學會了分享、合作、成長和溝通等等……人生的路本來就很長,何必在一個站停留那麼久呢!期待我這條新的路會走得越來越精彩。

陳炳順與吳柳瑩是大馬史上最成功的混雙組合,儘管擁有不俗的實力,但卻受限於傷病和關鍵時刻發揮不穩定的弊端,導致這支組合多次在最後關頭掉鏈子,沒能收穫更多,但在有限的時間裏,兩人繼續全力以赴追求夢想,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全體育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