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型房地产企业开始转型文旅地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村庄村域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每一个田园文旅综合体的诞生,都是一次村域产业的升级与再造。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生活条件的改善。

成都市大邑县东部的董场镇祥和村,就是这样的情况。

依托成都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命名的“祥和精品农业田园综合体”金字招牌,招引朗基尚善公司落地开发,规划总面积10.81平方公里,拟投资20亿元,建设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共生经济,打造产业链共生平台,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01

祥和村距县城25公里,幅员面积3.83平方公里。全村1272户3641人,党员101人,下辖21个村民小组,建成1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和7个新派川西林盘聚落,群众集中居住率达91 %。

近年来,祥和村按照“产景相融、产旅一体、产村互动”的思路,深挖农耕文化,做强特色农业,运用空间美学提升乡村形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发展,从一个传统村落迅速蝶变为一个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乡村美食、田园艺术教育、亲子娱乐、风情客栈、休闲农场等农商文旅体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精品公园社区,成为小有名气的打卡“网红村”。

2019年9月21日,来自全国各地约5000名游客,齐聚成都市大邑县祥和村,共同见证了直径11米、高6米,可容纳4000余道菜品,供上千人同时食用,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府第一蒸”起锅仪式。品美食、观赏艺术表演、体验农事乐趣。

02

下面,我们看看祥和村共生经济的模式玩法。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稻田种养共生。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3000亩稻鱼稻鸭稻果共生、有机黑稻种植等种养试验田,成为独具祥和村特色的“共生经济”符号。

(2)产业链共生。打造集“林盘+绿道+民宿+乡村美味+农创+文创+康养”于一体“稻田鱼歌”综合体,深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3)社企共生。采取“合作社+公司+职业经理人”模式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农民土地流转租金70%作为保底收入、30%作为入股分红方式,实现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

成立顺东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农用土地4250亩;成立祥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盘活约400亩集体建设用地用于特色民宿聚落建设。依托稻香渔歌田园综合体项目,积极开展电商、藤编、民宿、商标、乡建等主题培训,给远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接近1000个,引导群众就地就业,促进群众创业增收。

03

“稻乡渔歌” 项目源于都江堰灌区的川西农耕文明,承袭自西蜀起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更形成了其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川西林盘”。

在项目开发建设上,稻乡渔歌围绕“稻米”主题产品,形成生态、文化、农业、旅游、健康联动模式,打造针对全年龄段的田园文化品牌。

新派的田园场景。以自然肌理为本底,形成“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地景观;慢行观光栈道和乡村绿道,在田园中延伸;川西林盘、农家小院、小桥流水,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画卷。

活跃的产业场景。建设朗基尚善艺术中心,集成打造稻田迷宫、田间瞭望塔、稻草人、膳食博物馆、曲水流觞乡村美食体验中心等一系列构思精巧的文旅产业链,完美展现祥和村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美食文化。

绿色生态场景。实施田边、路边、沟边“三边整治”,铁溪河、瓦子河、石头堰等河流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串联湿地公园、绿道、林盘院落、主题民宿等,有效保护水系和林盘肌理,再现活态村落。

此外,村里还有村民“可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祥和家•乡邻聚落”;设置儿童活动之家、茶艺烘焙室、书法室、藤编室、农耕陈列室等,为老人、儿童和留守妇女提供文化活动、创业就业服务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