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眼中財富管理行業格局——蔚然財富董事長韓成名聊疫情下的產業升級

本文記錄蔚然財富董事長韓成名先生對眼下行業環境的觀點,以及相關的熱點話題及未來發展趨勢的論述

韓成名 蔚然財富董事長

資深金融人士,曾籌建、創設、管理與運營多家金融機構,累積十餘年企業管理、資產管理、投融資領域工作經驗,運作管理項目涉及IPO、定向增發、產業整合併購重組、權益類投資、股權投資、固定收益投資等諸多領域,主導完成了多個PE股權、債權類基金和房地產信託計劃產品設計、投資管理、募集與退出,累計實現募投金額200多億元。並與多家銀行、信託、證券、上市公司、第三方財富機構等達成戰略性合作,在項目投資、併購、產品發行等領域擁有豐富卓越的資源與人脈。現任公司董事長,負責公司的戰略發展及全面運營管理。

雖然國內已大體上已受到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目前仍在全球範圍內肆虐,無論是實際經濟層面還是心理層面,今年初開始逐步爆發的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壞力至少在短期內是巨大的,股票、油價等資本市場價值首當其衝得到反映。

對於行業來說,首先身處這一市場,近期直面客戶體會到他們的理財態度出現了轉變,對財富管理的風險管理意識在加強,資產配置的意識在加強,長期投資的意識在加強,其次是財富管理逐漸轉向線上化,而行業服務從產品導向往客戶導向的模式進化。

這次的事件,應對巨大的不確定性一定要留足緩衝。在這樣一種風險無處不在的環境下,巨大的風險迫使人們迴歸謙卑,去應對可能產生的各種不確定性。從短期來說,是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從中長期來說,是市場快速發展必須要做的一種制度建設。

行業也在發生一些新趨勢,在疫情時期,很多財富管理服務逐漸線上化。這實際上也開始引導財富管理機構進行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最初的財富管理機構主要是賣各種產品,財富機構獲利的主要方式是銷售產品獲得收益。這個以“產品爲導向”的時代,財富管理機構並不是真的站在財富客戶的立場上。

進入財富管理2.0時代,行業機構更多開始從客戶的角度來提供整體的配置建議,收費的方式也從完全的依靠賣產品的銷售佣金和通道費用,逐漸過渡到向產品的買方收取部分的服務費用。這個變化會帶來機構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服務對象從發行產品的機構逐漸地轉向財富客戶、財富家庭,替他們去真正地考慮符合他們的長期利益的各種資產配置,也就是“客戶導向型”。我們目前正處在從1.0到2.0時代過度的階段。

此外,面對疫情特殊時期,數字化、“無人化”服務是一種可選的解決方案。

說到數字化服務,的確,近年來以AI(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智能領域技術,正在對諸多行業產生影響,對部分行業的衝擊甚至是顛覆性的,AI技術同時也在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進行“重構”。

興業證券有一組研報預期數據:2022年中國智能投顧用戶將超1億,資管總額將超6600億美元。波士頓諮詢(BCG)也在新近發佈的報告中指出,在財富管理領域,智慧化個性顧問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服務成本和門檻,助力機構實現客羣下沉。

另一方面,財富管理行業此時也面臨迫切的內在轉型和外資競爭壓力,並亟需從過去的“粗放式增長”邁入“精細化經營”的階段。此時藉助科技賦能來更好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應該成爲每個從業機構都必須深思的命題。

我認爲,“智能化時代”的財富管理服務,尤其是針對高淨值人羣的服務,並非簡單用智能投顧來替代人工投顧。而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基於客戶真實的財富水平、風險偏好及所處生命週期,定製化、動態迭代地提供包括財富保值增值、稅務與財務管理、傳承規劃等有具體目標的財富管理服務。

與此同時,智能化對於財富管理的另一助力還在於風控方面。風控系統一向被視爲財富管理機構的“生命線”,隨着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無論市數據積累還是技術創新角度,傳統風控模式都將會被顛覆,取而代之的將是更準、更快、更科學、更安全的智能風控。傳統機構風控體系通常由人來把控,而人性的弱點充滿不可控因素。智能風控體系的建立,可有效降低這種“人爲操作”造成的不確定性和道德風險,將財富管理機構的“生命線”築得更牢。

不過智能投顧的真正步入廣泛應用也絕非一蹴而就的事,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後,“持證上崗”的要求令智能投顧概念有所降溫,而因行業處於全新的發展階段,連帶的也對市場監管提出了新的預判方面的要求。

監管定位應適時地從被動監督升級到主動引領,一方面對新技術保持敏銳度,前置監管制定規則、引導應用規範化發展,建立沙盒機制鼓勵新技術應用與落地。另一方面,監管重點應從監督規則轉爲監督數據,減少對創新的監管不確定性,並探索完善“智慧監管”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