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真相》終於出街了,作爲是枝裕和首次走出日本執導的影片,又有凱瑟琳德納芙加朱麗葉比諾什兩大影后加持,光是陣容就足夠讓人眩暈了,管它故事講的怎樣,先看就完事了。

看完電影之後發現凱瑟琳德納芙是電影中絕對的靈魂人物,伊桑霍克幾乎淪爲大配角,朱麗葉·比諾什也只是在和德納芙的幾場對手戲裏比較精彩,其他時候幾乎被德納芙掩蓋了全部的光芒。

導演在電影中不厭其煩把特寫鏡頭對準德納芙,所有的衝突都是圍繞德納芙的角色構建,不僅如此還安排了戲中戲來幫助德納芙塑造人物。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德納芙究竟是何人,能讓國際著名的導演通過鏡頭頻頻表白,讓好萊塢兩大實力演員淪爲陪襯,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凱瑟琳德納芙:任是無情也動人

幾乎近代歐洲所有的著名導演都跟凱瑟琳有過合作,凱瑟琳的姐姐不僅是一名演員,也是導演特呂弗的愛侶。

▲特呂弗和弗朗索瓦朵列

而特呂佛拍出讓他聲名大噪的《日以作夜》時是枝裕和才7歲,要再過十幾年他纔會在大學宿舍裏看到特呂弗、費里尼的電影。

而德納芙作爲特呂弗的繆斯之一,曾被特呂弗量身身定做過一部電影《最後一班地鐵》並把她送上凱撒獎的寶座。四捨五入的話,是枝裕和請到德納芙拍片也算是追星成功了。

所以先了解德納芙是何許神仙人物,纔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真相》這部電影。

德納芙出生在演藝世家,這一家基因很好。

▲爸爸和兩姐妹

凱瑟琳德納芙在香港宣傳電影時接受採訪,問她保養的祕訣是什麼,她回答沒有祕訣就是基因好。

看到這張照片之後我是相信的。

德納芙小時候對演戲並沒有熱情,真正讓她走上演繹之路的是導演雅克·德米,法國電影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的丈夫。

他想在新片中嘗試一種非常大膽的方式:將唸白全用音符唱出來,這個想法讓德納芙大感興趣,於是決定接受邀請,那一年她20歲。

▲20歲的德納芙

題外話,王家衛拍的花樣年華時就曾坦言借鑑與致敬此片的佈景。

▲佈景的確能在《花樣年華》裏找到共鳴,致敬和抄襲不一樣,請注意。

德納芙17歲時就有了戀人,比她大16歲的導演羅傑·瓦蒂姆,聽名字也許不知道是誰,但要說他和鞏俐現任老公一樣都是個女神收割機,大家也許就理解了。

▲順便說一句凱瑟琳德納芙抽菸可太美了

凱瑟琳德納芙、碧姬芭鐸、簡方達……這些大美人都曾是羅傑·瓦蒂姆的囊中之物。

他不僅喜歡收藏美女,而且生性風流,在和簡方達結婚的數年間還和其他多名女子有染,在被發現劈腿時他的辯解是:“妒忌是沒有教養的行爲。”並對她洗腦說“如果我和別人在一起,這並不能稱爲背叛,因爲我愛你。”

▲羅傑·瓦蒂姆和簡方達

聽起來是比“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要高級一點,但是絲毫掩蓋不了渣男的本性。

凱瑟琳德納芙在拍攝《瑟堡的雨傘》期間懷了孕,導演不得不停工幾個月等她生產。《瑟堡的雨傘》最後拿下了金棕櫚,德納芙因此躋身準一線,當然,也成了單親媽媽。

情場失意事業得意真的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凱瑟琳德納芙隨後接演的《白日美人》不僅讓她收穫了更大的聲譽,也收穫了聖羅蘭終生的友誼。

《真相》裏法比安的家裏出現過幾次巴黎美人(the belle of Paris)的海報,應該就是來源於《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

《白日美人》是一部偏心理學的電影,賽維麗和丈夫新婚一年,過着體面悠閒的中產階級生活,丈夫是外科醫生收入頗豐,而她則每日喝喝咖啡打打網球。

漸漸的,她開始厭倦了日復一日的生活,而童年時被男人猥褻的陰影一直如影隨形,丈夫的溫柔體貼無法滿足她。

▲這是她時常會幻想的畫面

因此她決定趁着丈夫上班時到煙花柳巷體驗生活。

▲這身衣服放到現在也時髦到爆炸

賽維麗因此過上了雙重生活,白天是自墮紅塵的女子,晚上是高貴端莊的主婦。

雖然做着看人眼色的生意,依舊是冷豔高貴不可侵犯的冰山美人。這部片子可以說是爲德納芙量身定做的cosplay秀和變裝秀。

神奇的地方正是在這裏,德納芙是出了名的冰山美人,自帶高冷氣質,她不笑時是這樣的。

這樣的:

和這樣的:

所以可以說是德納芙自身的氣質帶給了整個角色更豐富的層次……

作爲觀衆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啊。

也因此凱瑟琳德納芙被喻爲世界上最有氣質的……紅塵女。

另一件不得不說的事情,就是德納芙在本片中所有衣服都出自聖羅蘭之手。

大家都聽過紀梵希和赫本的故事,德納芙和聖羅蘭就是除這兩人之外,另一對時尚和電影界的黃金組合。

德納芙結識聖羅蘭時才22歲,當時她需要爲會見英國女王買一條聖羅蘭的晚裝裙,兩個人因此結緣。

真正奠定兩人友誼基礎的還是《白日美人》這部片子,聖羅蘭極少幫電影設計戲服,卻包辦了德納芙在《白日美人》中所有的衣服。

▲聖羅蘭爲《白日美人》設計手稿

軍裝風紅色金扣外套:

各樣優雅綽約的直筒連身裙(shift dress):

接客途中的PVC亮膠黑風衣:

黑色透視長衫裙:

這些都出自聖羅蘭之手。

凱瑟琳德納芙從此成爲聖羅蘭的靈感繆斯,他說,“我所有的衣服都是爲凱瑟琳德納芙設計的”。而德納芙戲外出席任何盛會,非聖羅蘭設計不穿。

兩個人的友誼延續了一輩子。

2002年1月22日Yves Saint Laurent告別高定秀場上德納芙親自獻歌,並與這位時裝大師攜手謝幕。

參加聖羅蘭葬禮的凱瑟琳德納芙,真的是不管怎樣都美的典範。

當然,兩個人並非彼此摯愛,都各有愛人。

1965年,波蘭斯基給電影《冷血驚魂》做宣傳,希望德納芙能爲花花公子拍一組照片,德納芙拒絕了。

▲這張不是花花公子的照片,是《冷血驚魂》劇照,大導演們真的喜歡折磨美女……

波蘭斯基說服她見見這位名叫大衛貝利的著名攝影師,結果兩人見面之後德納芙不僅拍了不少前衛照片,還嫁給了大衛貝利。

花花公子的照片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放不出來,唯一可以告訴你們的是真的非常美,時至今日仍被形容“old school cool”你們品,仔細品。

這段婚姻在1965年開始,1972年結束,持續了7年,大衛貝利後來也是幾度娶妻,2014年還應邀給英國女王拍攝肖像。

▲大衛貝利和英國女王

《真相》裏說到法比安兩度獲得凱撒獎(法國奧斯卡),其實是凱瑟琳德納芙的真實寫照,1980年憑藉特呂弗的《最後一把地鐵》拿下首個凱撒獎,1993年又憑藉《印度支那》再次獲獎。

▲《最後一班地鐵》裏的德納芙,幀幀皆可入畫

《最後一班地鐵》是特呂弗爲凱瑟琳德納芙量身定做的一部片子,講述的是二戰時法國被德軍佔領,身爲猶太人的劇院經理被迫隱匿,妻子不得不承擔起劇院的管理工作,在排練的過程中漸漸對一起演戲的男演員產生了感情。

這段“量身定做”似乎也能看到德納芙本人生活的影子,在和丈夫大衛貝利的感情破裂之後,1971年她愛上了有婦之夫,意大利著名的男演員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搜到照片的第一反應是這麼帥的男人誰不會愛上?德納芙的快樂我也想擁有(醒醒)。

他曾經參與了多部意大利重要影片,包括安東尼奧尼的《夜》,費里尼的《八部半》,儘管知道他是已婚身份但她還是不顧一切爲她生下了女兒。

2005年德納芙在宣傳《流年》時被問道怎麼看待外遇,她說人一生愛兩個人的可能性有時會發生。

果然是法國人,浪漫的名不虛傳。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至死沒有和妻子離婚,而他去世時凱瑟琳德納芙也陪在牀頭。

雖然後來又有男朋友,但是凱瑟琳德納芙再也沒有結過婚。

作爲和於佩爾、阿佳妮齊名的法蘭西玫瑰,試問哪個導演不想征服這樣的演員?朱麗葉比諾什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就像鞏俐和湯唯站在你一起,你會看誰?

是枝裕和的理智與情感

電影裏是枝裕和對德納芙的愛可見一斑。

好處是讓我們這些同樣身爲粉絲的人有了更多機會舔顏,壞處就是導演濾鏡太厚,視偶像如金漆佛像不敢輕舉妄動,有些束手束腳,心裏着急。

這就是爲什麼看《真相》不如《比海更深》過癮的原因。

是枝裕和在訪談中經常把德納芙和樹木希林聯繫起來。但是樹木希林可以在臺風夜裏一邊聽着鄧麗君《比海更深》一邊說“我從來沒有愛過一個人比海更深”,卻只能給德納芙安排倔強傲嬌一輩子都沒道過歉,看似冷酷無情其實愛女情深的”完美形象“。

所以這部電影到底怎樣,往下看了再說。

電影開場,女主法比安(凱瑟琳德納芙飾演)因出版了一本回憶錄《真相》而接受記者採訪。

法比安是個有着璀璨往昔的女演員,獲得過兩次凱撒獎,凱瑟琳德納芙也獲得過兩次凱撒獎,電影在某種意義上呼應了現實。

這時女兒一家回來了。

女兒耿耿於懷她曾經說過書出版前要讓她讀,但是法比安漫不經心,假裝不記得這件事。這是一個引子,母女間裂痕的鋪墊由此拉開。

法比安是那種會讓小孩一輩子活在她美麗陰影下的母親,就像黃逸梵之於張愛玲,永遠迷人、光彩照人,在自己的世界裏活色生香。

和女兒一家的關係非常淡漠。

閒聊中女兒透露自己曾經被關在酒窖裏幾個小時,母親依然是漫不經心的態度說自己曾經關照過管家照顧她。

這一幀截圖沒有任何意義,單純爲了展現凱瑟琳德納芙的美豔。

女兒在書中看到了母親虛構的細節:接送她上下學。

母親的回應很有意思:我是演員,不能說出全部的真相,真實不能打動人心。

母親的一切都是從演戲出發,而女兒只想獲得母親的關注和愛,這也許是最大的矛盾。

法比安正在拍攝一部電影《母親的回憶》,這本小說是真實存在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劉宇昆的作品。

講述的是身患癌症的母親只有生活在太空中才不會變老,她每7年會回去看女兒艾米一次,當母親永遠年輕時,女兒艾米卻越來越老,法比安在電影裏扮演的正是女兒艾米。

法比安要去開始圍讀劇本了,女兒和外女孫前往片場圍觀,這段戲中戲要記住,下面會講的。

又一幀除了美貌毫無意義的截圖。

和她演對手戲的是兩個年輕女演員,法比安感覺到了壓力和格格不入。

女主提出要加個臺詞,法比安翻了個白眼,全片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

是枝裕和真的太溫柔,白眼感覺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不是苛刻,如果你看過特呂弗的《日以作夜》後你就會知道片場是個多麼刺激的存在。

當然可能有人說是枝裕和是溫柔掛的,肯定不會拍片場上的勾心鬥角、掉鏈子、互相睡這種惡俗情節,那麼溫柔的是枝裕和被氣場強大的德納芙逼哭這種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吧?

也沒有。

導演只是溫柔的,溫柔的推進他的鏡頭,給了德納芙一個特寫。

這個一點點推進的鏡頭是我最喜歡的。

是枝裕和在採訪時說她看過凱瑟琳德納芙大部分的電影。

▲官方吐槽最爲致命again

四捨五入這個鏡頭就是封情書了吧。

‍戲中女主長得像法比安年輕時的好友莎拉,莎拉演戲比她有天賦,而她通過睡了導演得到了本屬於莎拉的角色,讓莎拉傷心欲絕,最終自殺。

前夫突然造訪,想要從法比安這裏支付版權費,結果被女兒告知法比安書裏寫他死了。

晚飯期間,女兒、女婿和爸爸聊得開心,法比安插不上嘴,爲了找到存在感她批評女婿的表演不過是模仿。

這激怒了女兒,於是兩人的第一次矛盾爆發了。

女兒揭露法比安是跟導演上了牀纔拿到的角色。

‍而那個角色原本是屬於莎拉的。母親說莎拉不夠堅強,演員應該化堅強爲藝術。

女兒:莎拉是個溫柔的人,這也是我愛她的地方。

母親:可惜你不是她的女兒。

果然熟悉的人互相傷害起來才最可怕,招招直中要害。

爭吵過後,法比安和女婿喝酒聊天,談論她對演員的理解,此處劃重點,有金句。

當然現實中的德納芙並不是這麼做的,她最近一次上新聞是因爲批評metoo太過火造成了對男性的仇恨,最後不得不道歉。

爭吵過後迴歸短暫的和解,法比安和女兒一家又一次前往片場拍戲。這場戲是已經70歲的女兒向母親訴衷腸,告訴她自己見不到母親有多寂寞。

法比安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辦法入戲,不是正說臺詞時有人手機響了,就是拍攝期間有人亂走擾亂視線,要麼就是記錯自己的臺詞……

這場戲之後,法比安身上悄悄發生了變化,一個從不道歉的人開始考慮向服侍了自己一輩子但最後卻離開了的家庭管家道歉,還請求女兒幫助自己寫道歉臺詞。

不管怎樣先表白了再說,看到這一幕我只想到四個字:氣質殺人。

此時衝突開始慢慢瓦解,母女之間進入到真正的和解階段。電影的後四十分鐘基本上是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橋段,電影也正是從這一刻起開始變得乏味。

法比安是久經片場的女演員,一個演員演戲時間久了是會真假不分,正如她自己所說真實不能打動人。假作真時真亦假,她可能有時自己也分不清是戲裏還是戲外才對。

殺青後,法比安把自己珍藏的衣服送給了神似莎拉的女主。

她也告訴女兒,其實自己去看過她小時候演出的《綠野仙蹤》,只是沒讓她知道而已。

自己接演電影也是因爲女兒。

而自己也無時無刻不再想念的莎拉。

所有的矛盾最後都是沒有說出口的誤解。

是枝裕和這次收起了他全部的野心,給了德納芙一個完美無缺的形象,像是另種意義上的討好。

不是說是枝裕和不好,從結構在技巧都是一流的,只是說他可以做的更好。

比如法比安變成《第一爐香》裏的梁姑媽,精刮算計六親不認,良心早就拋到了九霄雲外,所有人都可以變成她入戲的手段。

在戲裏無法用正確的情緒對母親說“你不在的時候我好寂寞”,就去跟女兒和解、談心,等終於把人物關係理解清楚了再將女兒拋之雲外——所謂和解是不存在的,人與人之間本質上就應該是相互利用,這纔是人生的《真相》,是不是精彩多了?

而且德納芙還需要完美無缺的角色嗎?應該也不需要了吧,畢竟二十多歲就拍過《白日美人》這樣的片子,一個女演員該有的窠臼趁着年輕早就打破了,就是爲了告訴導演們:來用我,來塑造我,我無所不能。

從這一點來說,特呂弗是非常懂德納芙的,她把德納芙比作花瓶,可以承載各式各樣的“美”。

我能用什麼來比喻凱瑟琳呢?

如果一定要用一件物品來形容她的話,一朵花或一束花都不恰當,因爲她身上散發出一種中性氣質,所以我把她比作一隻花瓶,一隻可以把所有的花插入其中的花瓶。

她的舉止,她的儀態,她的矜持使得觀衆可以把他們願意想象的情感都投射到她臉上。

雖然她外表看起來浪漫而柔弱,但是和所有戰後出生的女孩一樣,凱瑟琳有一種自然的天性。

那種堅定,那種羞恥感,要求她在表演時不能完全展露自己。這種剋制惹人遐想,也使她的神祕感有增無減,使觀衆能“把花瓶裝滿”

李安也很溫柔,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裏將溫柔化作悲憫更打動人,所有的殘酷被揭開以後,溫柔才能發生它最大的力量,而不是小心翼翼的保護着角色,不讓它露出一絲張牙舞爪。

對於普通人來說,近距離圍觀藝術家是件殘忍的事情,你會看到他們是如何從最親近的人身上貪婪地汲取着養料,所以畢加索會凌虐他的歷任女友,寫出完美寓言體的作家奈保爾是個虐妻狂。

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愛的供養不是一句空話。

馬斯楚安尼和德諾芙最後的結局是在一起三年後分開了,因爲彼此的電影成績都不理想。

愛情如果能夠成就作品,它就是道德的,愛情如果謀殺了電影,它就是不道德的。

1973年,馬斯楚安尼出演了《你好,藝術家》,電影裏有句臺詞,藝術家的情人跟藝術家說:“在銀幕上你是真實上,但是當你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你卻遊魂一般。”這句話成了德諾芙跟馬斯楚安尼的告別辭。

馬斯楚安妮後來再不復往日的輝煌,離開法國後的人生和事業一落千丈,在晚年時甚至精神出了問題,常常說着同樣一句話:“噓,我來自費里尼的電影,我不是真的。”

但是德納芙一直是真實的,真實到獲得兩次凱撒獎、奧斯卡提名、戛納終身成就獎等數不清的獎項,真實到75歲還能成爲國際明導的女主角。

▲向基因好的大佬低頭

電影是鬥獸場,弱者只有被獵殺的份兒,能活成”影壇常青樹“的都是最高明的獵人。我們在讚揚藝術常青時,也要記得零落成泥碾作塵的他人。

當然,凱瑟琳德納芙的全盛時期,正是歐洲電影的黃金時代,特呂弗、費里尼、波蘭斯基……導演之間互相角逐和吸收才造就了整個電影市場的繁榮,相比之下是枝裕和所處的這個時代就顯得寂寞許多。

彼時大導演們成就了阿佳妮、於佩爾、德納芙這些法蘭西玫瑰,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如今一個時代過去了,留下了時代的邊角料也夠我們這些普通人咂摸許久,比如於佩爾和阿佳妮的百年爭鬥,德納芙和阿佳妮的戛納公案,德納芙和於佩爾竟是好朋友?

不能躬逢那個時代,躬逢點八卦也是好的。

下次我們再說說更爲神奇的阿佳妮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