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后,为逼大宋承认西夏国的地位,李元昊屡屡侵犯北宋边境,甚至打到了延州(今延安一带),宋军屡战屡败,束手无策。

可当52岁的范仲淹来到前线后,西夏军却屡战屡败。对此,西北战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因范仲淹是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前往西北战场的,所以羌人们都称其为"龙图老子"或"小范老子",人人都说"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要知道,在此之前,范仲淹从没上过战场,却能让李元昊这样强悍的对手大呼佩服,称其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一点都不为过。

范仲淹自出仕之后,始终奔波在为民请命的路上,为了这一信念,他毫不畏惧,甚至不惜得罪皇帝。而笔者在了解了范仲淹早年的经历后,更加佩服这位心怀天下的贤臣,因为他明明手握烂牌,他却打得比任何人都好。

原来,范仲淹刚出生没多久,其父范墉就病逝了,孤苦无依的母亲谢氏只能带着还不记事的范仲淹改嫁淄州人朱文翰,从此之后,范仲淹只好改名为朱说。

直到23岁那年,范仲淹才得知自己的真实家世,他强忍着心中的伤感,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商丘)求学。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十年内考取功名,然后接母亲一起生活。

因为家境贫寒,范仲淹求学期间只能喝稀粥度日,虽然生活困苦,但他却从未放弃过。经过数年苦读,范仲淹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之后,他便把母亲接到身边,带着她到各地做官。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因表现优异被提拔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也是在这一年,范仲淹恢复了本名。

不论身在何处,范仲淹都竭尽全力为民做事,他在泰州担任盐仓监时,亲眼目睹海堤失修,海水倒灌致使良田被淹之事,不愿见百姓受苦的范仲淹重修捍海堰。三年后,海堤修筑工程结束,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便称捍海堰为"范工堤"。

天圣五年(1027年),在晏殊的邀请下,范仲淹成为应天书院教席。次年,晏殊向宋仁宗举荐范仲淹,于是宋仁宗召范仲淹进京担任秘阁校理一职。

成为皇帝身边的京官,那么范仲淹是不是就可以好好享福了呢?当然不是,一直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志向的他居然在短短九年间,被贬出京城三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范仲淹刚正不阿,很喜欢怼人。就连宋仁宗,他也照怼不误。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蝗虫肆虐,范仲淹上疏宋仁宗尽快派人前往江淮和京东视察灾情,可宋仁宗却没有理会。于是,范仲淹便直接问宋仁宗:"要是宫中停食半天,陛下要怎么办?"宋仁宗才恍然大悟,赶紧派他赈灾。

蝗灾得到缓解后,范仲淹特意带着灾民充饥的野草回到京城,上朝时他将野草呈给宋仁宗,请宋仁宗亲口尝尝滋味如何,并建议宋仁宗将这些草分给六宫,让嫔妃们也尝尝人间疾苦。对此,宋仁宗虽然很尴尬,却没说什么。

同年冬天,宋仁宗想废掉郭皇后,范仲淹却极力反对。一气之下,宋仁宗又把范仲淹贬出京城。出了京城后,范仲淹给宋仁宗写了一封奏折,上面说道:

"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理或当言,死无所避。"

意思是说,臣不是不知道,如果说了陛下不想听的话,很有可能被剁成粉条;触犯天威之人,可能会身受雷霆之诛。但臣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就算是死也不会因此回避。

因为宋仁宗明白范仲淹其实是个难得的贤臣,所以后来又把他调回京了,而回到京城的范仲淹依然仗义执言。

景祐三年(1036年),因不满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把持朝政,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抨击吕夷简的用人制度,希望宋仁宗能亲定制度。对此,吕夷简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他污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等罪,范仲淹因此被贬饶州。为此,他的好友梅尧臣还写过《啄木》和《灵乌赋》两首诗寄给范仲淹。

梅尧臣在《啄木》中劝范仲淹不可如啄木鸟一般,虽然啄出了树中的虫子,却给自己招来祸端,对于贪官污吏不能太过刚直。而在《灵乌赋》中,梅尧臣比喻范仲淹的多次直言劝谏,在别人耳中就像是乌鸦不详的叫声,希望他今后能闭紧嘴巴,不要因直言而招来唾骂。

看到梅尧臣的这两首诗赋,范仲淹虽然很感动,却不以为然。他也写了一篇《灵乌赋》寄给梅尧臣,他在文中坚定地表示:不论人们怎么讨厌乌鸦的叫声,自己都将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信条。

后来,西夏屡次进犯大宋边境,宋仁宗才将范仲淹召回京师,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看着范仲淹到了前线之后屡屡传回的捷报,宋仁宗高兴地说道:"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庆历三年(1043年),看从宋朝这儿讨不到什么好处,李元昊只能向北宋称臣。范仲淹因功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同年,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开始对朝政进行改革,即"庆历新政"。但新政因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反对声越来越激烈,为了平息纷争,范仲淹只好自请出京,出知邠州,进行仅一年多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但这次失败并没有使范仲淹一蹶不振,不管到哪个地方当官,当地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皇祐四年(1052年),64岁的范仲淹在任上病逝,后葬于洛阳万安山下,宋仁宗亲自在他的碑上书写"褒贤之碑",赐古代文臣的最高谥号:文正,并加赠兵部尚书。

范仲淹既怼皇帝,又怼宰相;不仅敢让宋仁宗吃草,也有本事让李元昊吃尘。他之所以能如此义无反顾,只因他的心中装着天下苍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