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手推三輪車,一把凳子,一個電子秤和一包食品袋,這就是老劉做生意的幾樣物什。

每天上午八點半左右,他就會出現在小區的路邊,無論嚴寒酷暑,或是颳風下雨,他從來沒有間斷過。

老劉的生意很簡單:露天擺攤賣麪條。

賣麪條是個很不起眼的小生意,可老劉做這個生意已經整整21年了。21年,他由一箇中年漢子到七旬老人,他的執着和毅力,感動着周邊的每一個人。

老劉居住在鄭州市中方園小區,21年前,他和老伴離開農村老家來到鄭州,主要任務就是帶孫女。當時,老劉和老伴都在50歲上下,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顯然,兩個人帶一個孫女,無論時間還是精力,都綽綽有餘,有不少的閒暇。

在農村幹慣了活兒的老劉兩口,清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於是老劉便開始琢磨着找些事兒乾乾。

他們當時入住的中方園小區,是個剛剛交付給業主的新小區。住進小區後,老劉看到,小區周圍店鋪稀少,居民購物十分不便。他經過觀察,決定在小區擺攤賣麪條。

擺地攤賣麪條,是一個既辛苦又提心吊膽的生意。不僅要飽受風颳日曬之苦,而且還要面臨工商、衛生、城管以及物業等管理部門的檢查與管制。而老劉自從選擇了這一生意後,從來就沒想過去改行,而是勤勤懇懇,一干就是二十年。

老劉賣麪條有兩個原則:一是必須給夠稱,不能缺斤少兩;二是不賣剩麪條,每天定量賣,若是當天賣不完,就退給供貨商。

老劉每天雖然只賣一百多斤的麪條,但是種類還是比較齊全的。有寬有窄,有粗有細,還有燴麪坯子、餃子皮等。老劉這個小小的露天麪條攤,看似不起眼,但的的確確方便了小區居民的生活,不少居民家的孩子是喫着他買的麪條長大的。

長年累月出攤賣麪條,這對老劉來說,不僅成了一種慣例,而且還蘊含着一層義務,甚至是一種責任。有一次,老劉得了感冒,發起了高燒,老伴勸他不要再出攤了。可老劉突然想起,小區的一個居民頭一天給他交代,第二天中午他要在單位加班,讓兒子放學後從老劉那裏買些麪條,回家自己做飯。想到這裏,老劉不顧老伴的勸說,拖着發燒的身子又出攤了。

在露天下買麪條,最怕下雨和颳風。因此,無論是陰晴雨雪,老劉總是把麪條蓋得嚴嚴實實,從來沒讓麪條淋過雨雪,更沒有讓麪條沾染上一點點灰塵。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老劉就是這樣天天守着他的麪條攤。他每年除了春節歇幾天外,平時很少停下來過,他這一守就是21年。

老劉賣了21年的麪條,賣出了一個好心情,賣出了一副好身板。他說,他賣麪條,也不指望掙多掙少錢,天天有事做,渾身感覺很自在。

如今,72歲的老劉,不僅能喫能睡,而且每天還能喝上二兩小酒,生活過得非常的充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