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利霞 馮慧寧

文化和自然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在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即"非遺")是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中國已有40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這些豐富多彩的非遺涵蓋了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項目。

2020年6月13日是中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爲"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類非遺項目,宣傳非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積極作用,爲大衆呈現"古老而又年輕"的多彩非遺。

在廣西,12個世居民族文化薈萃,健康與體育競技精神交匯融合其中,迄今爲止,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有52項,自治區級名錄762項。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武術""中醫鍼灸""藥浴療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着強身健體、醫藥康養、藥食養生等作用,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是廣西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凝聚出來的文化精髓。

一、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非遺項目

融安賽龍舟(國家級非遺,2011年)

在融安,龍舟賽已成爲傳統體育活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民衆最喜愛的品牌賽事。在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着錦綺彩竿,作爲標誌。一條條龍舟齊頭並進,你追我趕着,都充滿了團結一致,拼搏進取的精神。

賽龍舟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除紀念屈原之外,賽前還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事事如意。

馬山"上刀山下火海"(自治區級非遺,2018年)

在廣西馬山縣東部鄉鎮,每逢重大節慶活動,上刀山下火海是必演的一項民間技藝。常在祭祀、祈福、驅邪的儀式中,以顯示所向無敵的氣概。"上刀山"是表演者赤腳踩着33把鋒利的柴刀,一步步地爬向11米的高處,爬上杆頂後拿起背在身後的牛角吹響,一雙赤腳卻毫髮無損;而"下火海"則是表演者踩着正在燃燒的火炭,快速跑過近5米長的火槽,場面簡直驚心動魄!

"上刀山下火海"是一種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人們在活動中祈求來年繼續風調雨順、平平安安、大獲豐收。

白褲瑤打陀螺 (自治區級非遺,2014年)

"打陀螺"是白褲瑤傳統的娛樂項目,主要爲體育比賽和技巧展示兩種形式。每逢春節、元宵、圩日等重大節日,四里八鄉的白褲瑤男女就會帶着陀螺,不約而同來到裏湖、八圩的街頭,找一塊麪積大、地面堅硬的泥沙地,分邊比賽。

白褲瑤的陀螺,都是用木質堅硬的紅青剛樹木修制而成,其特點是頭平、腳矮,比圓頭高腳型陀螺旋轉得久,抗擊打性強。玩陀螺很講究技巧,不但要打得準,還要看其旋轉時間的長短。這項長時間、高強度的傳統體育項目活動集智巧、勇力、競爭、團隊精神和娛樂性於一體,因此自古以來深受白褲瑤族人民的喜愛。

仫佬族舞草龍(自治區級非遺,2010年)

舞草龍是羅城仫佬族同胞用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民間傳統民俗活動。據民間傳說,龍是司雨之神,仫佬族同胞用禾稈草編織成龍,是對龍神的虔誠崇敬,"五穀豐登"須"風調雨順",全靠龍神威力。舞草龍時,要仿照神龍游行動作,游龍、翻龍、串龍、盤龍四個動作必不可少。除夕之夜,人們開始敲鑼打鼓舞龍拜年,草龍所過家門,主家都點燃一柱香插在草龍身上,並燃放炮竹以示感謝,祈求龍神保佑。

人們舞動的草龍如同神龍在雲中翻騰,金光閃閃,時隱時現,栩栩如生。夜幕中翻騰的草龍則像一條"火龍"在夜空飛騰。最後還要把草龍送到河邊燒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二、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國家級非遺,2011年)

一根壯醫祕方浸泡過的苧麻線、一盞火苗跳躍的燈,將苧麻線放在燈上點燃,在皮膚上點一點就能治療疾病,這就是廣西壯族民間傳統特色療法——壯醫藥線點炙療法。

燃燒的苧麻線直接灼灸在人體的一定穴位或部位,點灸時略有蟻咬樣灼熱感,迅即消失,讓病人在無痛苦,不留疤痕的狀態下,就能達到到通痹、止痛、止癢、祛風、消炎、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等作用。

侗族醫藥(自治級非遺,2008年)

侗族醫藥學在侗族人民中以長歌代代相傳,他們居於自然,醫於自然。植物品種繁多的侗族山區藥源豐富,因此行醫之人既行醫又採藥,他們將野生植物採摘回來後,按照根莖葉類藥物、果實種子類藥物、花類藥物分類處理,簡單炮製,以達到降低藥物毒性,發揮藥物有效成分治療疾病的效果。

侗醫藥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已由單方發展爲複方,酒藥、膏藥、丹藥、散藥等配製方式也在不斷改進中逐漸適應臨牀需要。相輔相成的侗族藥物和醫療在漫長的歲月中共同前行,治癒世人。

龍勝瑤族藥浴療法(自治級非遺,2012年)

龍勝的高山常年霧氣繚繞,久居易得風溼症,但生活在這裏的瑤族人們依靠着流傳下來瑤族藥浴療法,始終保持着強健的體魄、靈活的腿腳。他們從深山老林裏採回石楠藤、冷骨楓、箭桿楓、臭葉楓、見風消、小鑽、大鑽、松針葉、棕櫚葉等多種藥物,用水熬成藥湯後用來洗浴。

具有防治風溼、預防疾病、婦產調理等作用的瑤族藥浴療法不僅記錄着瑤族在高山中艱難生存的歷史,更是展現出瑤族人民的智慧光華。

梧州龜苓膏(自治級非遺,2006年)

龜苓膏裏有烏龜嗎?在梧州龜苓膏的原材料中便含有可入藥的鷹嘴龜甲。人們將具有滋陰潛陽,寧心補腎功效的龜甲與解毒祛溼的土茯苓作爲原料,再配以生地黃、金銀花、菊花等數十種純中藥材熬煉成龜苓膏,讓中藥材變成了一道日常可食用的美味零食。

與難以下嚥的藥物不同,它入口嫩滑而清爽,微苦中帶有一絲甘甜。備受兩廣、華東地區以及東南亞人的喜愛,暢銷中外,遠近聞名。

三、餐飲類非遺項目

油茶製作工藝·恭城油茶(自治級非遺,2008年)

"恭城油茶"是恭城瑤胞的一種傳統食品,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腦、去脂減肥的作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都離不開油茶。

油茶製法講究,人們將清明、穀雨時節採摘的茶葉與豬油、姜、蒜一起炒到微微焦香後,再捶打成茸,加水熬煮,用鹽調味,撒入蔥花、炒米、炒黃豆等配料伴而食之。熬煮時間恰到好處的油茶,進口後初覺茶葉的清苦,過後便是甘醇鮮香,回味無窮。

武鳴檸檬鴨製作技藝(自治級非遺,2018年)

檸檬鴨是廣西南寧武鳴一帶的特色菜餚,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主要配料取材於南寧特色的酸嘢、酸蕎頭、酸姜、酸辣椒、山黃皮、酸檸檬。

鴨肉是一種補陰的食物,有句俗話叫做"喝鴨湯,喫鴨肉,一年四季不咳嗽"。以酸爲主調味的檸檬鴨,口感酸香辣氣,鴨肉香脆不膩,帶有檸檬香氣,極其開胃。對於體質偏弱的陰虛者來說,檸檬鴨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食療功效明顯。

桄榔粉製作(自治級非遺,2014年)

桄榔粉是廣西傳統特產。人們將桂西南深山叢中特有的桄榔樹的樹心,放到石臼中舂爛,磨成粉,然後用布袋在清水缸中反覆搓洗,讓澱粉從布眼中滲出,多次沉澱後得到桄榔粉。

據《本草綱目》《海藥本草》等古書中記載着:"桄榔粉味甘平,無毒,作餅炙食腴美,令人不飢,補益虛贏損,腰腳乏力,久服輕身辟穀。"可見具有無脂、低熱能、高纖維等特點的桄榔粉不僅是森林營養食品,也是人們早餐、夜宵、居家旅行的常備的原生態食品。

扶綏壯族酸粥(自治級非遺,2014年)

酸粥又稱酸糟粥,因其有提神醒腦的功能,故又名"提神醒腦粥",是壯族民間自制的一種特色美食,其中以扶綏縣的酸粥最有特色。在扶綏,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酸粥,人們將陶瓷罐子洗淨殺菌後裝入喫不完的粥或飯,密封存放,直至粥變酸的這一過程被成爲"養酸粥"。"酸粥"靠發酵蟲發酵,主要成分是益生菌,"養"好的酸粥味道會呈現稻米香和酸香。

人養酸粥,酸粥養人。一碗酸粥下肚不僅促消化、增食慾、美容養顏,更能在其中體會到屬於壯族人民生活智慧的綿長餘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