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到1985年,非洲爆發了20世紀最大的一次乾旱和饑荒,一共有34個國家遭受旱災,其中24個國家發生饑荒,受到飢餓威脅的人口至少達到1億5000萬。據日內瓦紅十字協會統計,饑荒開始的1983年,非洲就有1600萬人死於飢餓或與營養不良相關的疾病,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數字不斷攀升。

這次旱災和饑荒被聯合國稱爲“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類災難”。

1984年,在菲爾·科林斯和鮑勃·格爾多夫(Bob Geldof)的召集下,數十位英國歌手錄製了歌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他們知道今天是聖誕節嗎?),呼籲大衆解囊相助,幫助受災的非洲饑民。這首歌僅在英美兩地就賣出約三百二十萬張,籌集了大量用於賑災的善款。

Bob Geldof

這個消息傳到美國,美國的音樂人坐不住了,他們覺得自己也得做點什麼。於是,在邁克爾·傑克遜和他的音樂製作人昆西·瓊斯的主導下,美國流行樂壇的大咖來了一個總動員,其中就有內地聽衆比較熟悉的萊昂納爾·裏奇、保羅·西蒙、肯尼·羅傑斯、比利·喬、布魯斯·斯普林斯汀、以及鮑勃·迪倫等人,經過緊張的籌備,1985年1月28日,他們完成了一首大合唱,歌名叫做We Are The World,中文譯名《四海一家》。

這首歌從誕生起就註定要成爲傳奇。

首先,它的作者是邁克爾· 傑克遜和萊昂內爾·裏奇,當時美國樂壇風頭正勁的創作者和歌者強強聯手,保證了這首歌的藝術品質。其次,參加大合唱的這64位歌手,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擅長的音樂類型,但他們的合唱毫無違和感,雷鬼、藍草、搖滾、藍調、迪斯科、R&B,各種風格融合無間,加上這些教父和女神殿堂級的獻聲,簡直就是一場聽覺的盛宴。

最重要的是,這首歌不僅帶給人美的享受,更帶來滿滿的正能量。

歌中反覆唱着:

“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要人人生活得更美好,從現在做起。

拯救人類生命,就只能靠自己,那光輝的明天,靠我和你”。

一下就把人帶回了那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八十年代,那時的人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四海一家,守望相助。

邁克爾· 傑克遜和萊昂內爾·裏奇

We are the world一播出就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最後一共籌集到了六千萬美元。

大西洋兩岸這些參與錄製了兩首公益歌曲的歌手們一想,不如干脆搞一場義演,爲非洲災民籌集更多的善款。於是,歐美流行音樂史上陣容最強的一場演唱會Live Aid(拯救生命)開始了積極的籌備,並於1985年7月13日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16個小時的演出,總共吸引了140多個國家近15億的電視觀衆,皇后樂隊的主唱佛萊迪在這個永載史冊的舞臺上貢獻了史詩級的現場表演。

這還沒完。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恰逢世界和平年,在《四海一心》的啓發下,當時華語樂壇的新領軍人物羅大佑聯手張艾嘉等人,邀請了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共60位華人歌手共同演唱了《明天會更好》。這首歌一直到今天都是華語樂壇的經典之作,大衆要表達祈求和平的心願,它依然是不二之選。

無獨有偶。在同一年,內地的音樂人也行動起來了。在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社、東方歌舞團和北京電視臺的策劃下,一場向“國際和平年”獻禮,向全社會全世界展現中國內地流行音樂風采的演唱會——《讓世界充滿愛》——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現場的高潮部分就是超過百人的大合唱《讓世界充滿愛》。

當時的內地歌壇可謂精英盡出,不少人的名字到現在都還令人印象深刻:丁武、韋唯、毛阿敏、田震、付笛聲、孫國慶、李玲玉、鄭緒嵐,蔡國慶……其中最引人注意的當屬崔健,就在1986年,他以一首驚世駭俗的《一無所有》開啓了內地流行音樂的紀年。據說,在合唱的人羣中還有未滿18歲的王菲,不過她沒有被列入名單。

可以說,沒有《四海一家》的啓發,《明天會更好》和《讓世界充滿愛》這兩首大合唱很有可能就不會面世,所以完全可以說它開創了流行樂壇明星大合唱的新格局,同時也掀起了一股熱心公益、呼籲和平的潮流,充分體現了歌者的道義擔當和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要保護好自己,但另一方面也永遠別忘記了人類就是一個命運的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在別的國家遭受苦難的時候,力所能及地搭上一把手,這纔是正常的人類應該做的事——爲了我們共同的明天。

全球化在疫情的摧殘下正面臨分崩離析,是時候重新唱起《四海一家》了。

不過,這次大合唱的主角,是世界各國的領袖和人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