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不少人辭職了,有人因爲工資太低,有人因爲加班太嚴重,有人想自己當老闆出去創業,在自己看來這都是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在爲自己的目標作出選擇,而且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就在前幾天,公司的一位90後年輕小沈打算辭職了,因爲自己和他私下裏的關係也還算是不錯,所以辭職那天晚上自己被他叫出去喝酒了,一邊喝酒他一邊說:

“不知道爲什麼,自己畢業工作也才3年的時間,但是感覺就是提不起幹勁,覺得工作沒意思,每天上班就像上墳一樣,上班的時候期待下班,下班之後又期待休息。”

“覺得自己的私人時間都被工作和撐滿了,羣裏還得及時回覆領導的信息,感覺自己很累,也沒什麼目標感。”小沈說。

聽完小沈這番話,其實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會多多少少有這樣的想法,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工作的持久度也確實並不是那麼高,平均每7個月就會選擇換一份新的工作,對於這羣年輕人來說,有時候選擇更多從一方面也說明了穩定性不高。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對於自己的工作抱怨不滿意,頻繁換工作的人當中,90後人羣的佔比最高,80%的90後對於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是很滿意,只有10%不到的人,會選擇在下班的時間去做自我提升和成長,而大多數人不是打遊戲,看電影,就是和朋友出去喫喫喝喝打發時間。

這些年輕人看似在追求生活的意義,盡力地展現出自己努力生活的樣子,其實這些背後,他們對於自己,對於生活,對於工作無比倦怠

自己身邊的90後有這樣的情況的也不少,一些人在一線城市工作和生活,每天早起一個多小時上班,晚上回到家已經10點多,光是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就要3個多小時,工作的第四年第五年,他們也開始慢慢對工作開始倦怠起來,沒追求,沒目標,沒精神,每天上班就是爲了能拿到能讓自己活下去的工資,僅此而已

之前看到過一位90後的朋友圈,內容是這樣的:

“每天早上十點鐘,都有想一頭撞碎電腦屏幕的衝動。實在是厭倦了眼前的工作,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但一想到至少每個月有固定收入,想到公司每個月給買社保,就又慫了留下來繼續幹了。”

20多歲的身體,四五十歲的心態

很多人可能已經意識到了,但是也覺得沒什麼,反正生活還得繼續,這是一種典型的“職場早衰”現象。

不想工作,佛系生活,是年輕人的常態

之前看到過一則關於90後未來理想職業的調查,其中當網紅,主播這些職業成爲了很多人的青睞,原因是能受到大家的關注,能賺很多錢,從而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多半想當網紅。

看到人家日進斗金,年賺百萬,就覺得自己的工作沒什麼意思,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人家的水平。這就是典型的職場早衰現象,什麼是職場早衰?簡單的來說,就是在最能喫苦和拼命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和混日子,對工作沒有上進心,過一天算一天。對自己的要求也不嚴格,總覺得可以就行,事情做不到的完美,更做不到自己的想要的結果。

二十幾歲的年紀,提前過上了退休的生活,想想有點可笑,更覺得有點羞恥。

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上班提不起精神,上班都要靠咖啡和奶茶續命,總覺得自己目前的工作和自己所做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升職加薪無望,也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和同事的關係一般,覺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糟透了,如果哪一天休息的時候,老闆讓自己去公司加班,當時甚至會有辭職的衝動,對於工作的厭倦和排斥已經到了這種程度

想辭職的心每天都有,但是想想自己身上的負債,自己手裏的存款,一下子又慫了下去,只能在公司繼續混着,惡性循環,一邊迷茫,一邊行屍走肉地活着。‘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就對生活和工作逐喪失信心,進入了一種無慾望的狀態是很可怕的,然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多數清情況下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工作壓力過大,超出承受能力範圍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本來每天的上班還算是輕鬆,也能按時下班,但是突然有那麼一段時間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整個公司上下開始忙碌起來,每個人身上的任務和工作量都多了一倍甚至好幾倍,沉浸在相對舒適的環境裏面比較久以後,相對安逸的狀態被打破,情緒就很容易失控

記得羅振宇說過一句話:“你對人生的掌控感,取決於正常和意外在你生活中的比例。”

工作也是一樣,有的時候工作讓自己太安逸,等危機和麻煩來臨的時候,自己也會手足無措,對於自己工作的把握和安全感也會降低,當工作任務和壓力瞬間增大的時候,情緒也就會很容易失控,產生對於工作的厭倦的感覺。

工作沒目標,找不到方向

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作爲過來人來看,這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堅持什麼,對於現在和未來的自己很迷茫,走上職場找工作也是爲了解決自己的謀生和生存,談不上有什麼目標,更談不上有什麼職業規劃。

爲了謀生而工作,久而久之自己對於自己的未來規劃會越來越倦怠,整天都是爲了工作而疲於奔命,拼命加班努力就是爲了能讓自己多喫幾口飯的票子,工作的幸福感不強,自己也沒什麼成就感。

多數人上班的性價比很低

所謂的性價比過低,就是工作的投入和獲得的回報不成正比,比例過低。前幾天看到了一則消息:“疫情之下,北京的外賣小哥人數一瞬間增長了58萬”,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90後年輕人,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去當外賣小哥?因爲僅僅從收入和付出的回報來看,送外賣這份工作錢包的鼓癟程度跟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呈現正相關的。

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就像網易事件一樣,員工把公司當成了第二個家,拼命爲公司加班風險自己的價值,加班加點進了ICU,最終不僅被公司一腳踢開,最終連員工的合理賠償要求都難以如願。

另一方面就是覺得自己喫虧了,一次兩次還好,多了就會覺得自己工作上倒黴,喪失努力工作的興趣和動力。

那麼,該如何去克服和解決這種職場倦怠呢?

一、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

對於剛剛走上職場不久的年輕人來說,大多數人覺得工作沒什麼意思,失去目標和上進心的時候,很多人會產生的想法就是:辭職

但是等自己真正辭職,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的時候,才發現辭職是治標不治本的一件事情,換來換去還是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辭職不能解決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在逃避問題,你需要去重新審視自己,重新去認識自己,都說了解自己很難,但是這也是不得不經歷的一個過程,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瞭解工作能帶給自己什麼?

什麼是你每天一睜眼就想去做的,這其中不管有沒有報酬,那就是你喜歡的工作。

二、保持危機感,居安思危

如今就業形式很嚴峻,找工作的壓力也很大,相對比較穩定的工作:公務員,事業單位這些工作成了很多人的首選,穩定的工作有自己的好處也有自己的壞處,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在安逸和痛苦成長之間做出選擇,沒有什麼工作是既能讓你快速成長,但是工作又相對輕鬆和安逸的。

成長和舒適不可兼得,如果你覺得你的工作太舒適了,那往往就是在的成長道路上原地踏步。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份工作事少錢多離家近,爲了這份工作,你能忍受怎樣的付出?犧牲多大的代價?接受多大的妥協?這纔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制定長遠目標,分解目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這樣的感覺,還沒有走出校門走上社會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嘴裏都會說着我以後要幹嘛幹嘛,我以後要做什麼樣的事情,但是等到真正畢業走上職場和社會的時候,當初的誓言和夢想好像被狗喫了一樣,等到真正面臨做選擇的十字路口的時候,很多年輕人又慫了。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次有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其中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的清晰也有長期的目標,25年後,那羣對於自己目標清晰的人,成爲了各行各業的精英,10%的那羣人成爲了社會的上層和行業專家,目標模糊的那60%的人,生活安穩但是也相對平庸,沒有目標的那羣人,他們活在了社會底層,在用盡全力生活,沒有任何選擇的機會。

沒出校門前,感覺大家都在的同一水平線上沒什麼差距,一旦走上社會和職場,心中對於目標的清晰度和持久度很能影響到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甚至是人生走向,有人慢慢往上走,有人逐漸走下坡路,這就是長遠的目標對於個人發展的推動作用。

給自己制定一個長遠目標,根據時間段對於這個目標進行分解,我們在什麼時間段內達成什麼樣的一個小目標,最終一個一個小目標的實現,會幫助你實現快速成長,更快地達到成功的彼岸。

職場早衰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習慣並適應了這種主動認慫的生活。如果你上班總是不開心,不妨試試上面3種做法。明天雖然不一定會更好,但是一定不會比昨天差,職場生涯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沒有目標的職業生涯容易耗費自己的精力,動力,熱情,有目標的工作,朝着一個方向努力,往往更容易實現自我價值,而且不會走太多的彎路。

擁抱改變,創造生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