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现代人的理解,“臣”代表着古代朝廷的官宦、皇上的臣子,“奴才”则是下人、身份卑微之人,并且带有贬义。其实这两种称谓在清朝的时候确实有些纷争,在当时,某种方面来说这“臣”与“奴才”是一种表达意思,具体含义就要从他们的由来说起了。

在清朝,旗人称自己为“奴才”,汉人则称自己为“臣”。由于满人统治一方,满人最为尊贵,其次是蒙族,而汉族则是“包衣”,是家奴。所以这里汉人自称的“臣”,并不是美称,并不尊贵,而是地位低下的意思,而旗人称自己为“奴才”,就更不会是比当时的汉人还要地位低了,而是既比满人低又比汉人高。

至于为什么旗人会想到用“奴才”一词,其实有着“驾驭“、“奴财”的意思,在北方民族中,臣与奴才的意思是一样的,清朝入关之前,满人曾经向高丽进贡,进贡表文自称“后金国奴才”,后来便慢慢沿习下来了。这样看“奴才”在上国也是通用的。所以在满人的旧俗里面,“奴才”其实与现在的“臣”是一样的意思。

满蒙八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彻底推翻了明朝统治,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清帝国,满人便将满洲的旧俗也带入中原了。所以清朝初期,朝廷中的奏折里经常出现"奴才"和"臣"并用的情况,这也是由于臣子中有满人还有汉人。

直到雍正登基后,才开始对这种情况进行规范。并下旨,只要是奏章中只要是称臣或者奴才,便都是臣下的意思,两个词都有很不规范,以后就都改为“臣”。其实雍正觉得“奴才”一词并不体统,并且觉得这个词有贬义,虽然雍正是满人,但是也多次将官员们呈上的奏折中的奴才改为“臣”,还对这些官员说明并令其改为“臣”。

但是那些满人官员仍然热衷自称“奴才”,表面是对皇帝更加臣服,拿皇帝当主子,其实并不是这样,满人官员自称“奴才”是为了与其他汉人官员区分开来,自觉比他们高一等,而且说明了他们是有旗籍的,因为之前那些人是并没有资格称“奴才”的。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调补湖南按察使法明于谢恩折内称臣,被传旨申饬,继而革职。这时的文化已经趋于汉化了但是为了维护满洲文化,乾隆并没有明令禁止那些满人官员自称奴才。便规定了公事上要称作“臣”与私下请安、谢恩、寻常里称作“奴才”。正是为了维护满洲旧俗,对于那些在公事上使用奴才的,乾隆会批评教育,反过来在那些请安、谢恩里面用臣的,可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此外,乾隆还规定了武将与文官的区别,武将不管满汉、无论公、私事,所上奏折都只能称"奴才";武官无论品级多高,都要称奴才。乾隆之后,奏折中称臣或奴才基本确定。以后不管是满族还是汉族还是蒙古族,文官公事一律称“臣”,武官也不论品阶大小都称“奴才”。

无论是奴才还是臣都是为了体现统治者的威严与地位而已,并且以这些称谓约束管教,提醒君臣有别。这也体现了封建统治专制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