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中说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的王朝盛世莫不是以丰饶之年作为基础的,例如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生动地描绘了唐朝“开元盛世”时的繁华景象,但是由于华夏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所以在高产作物如土豆、红薯、玉米普及之前,华夏地区的人口很难超过两亿人。

开元盛世

除此之外,天灾和人祸也影响了人口的增长,而且小冰河时期对气候的影响也在元明清三朝体现了出来,尤其是明朝末年接连几十年出现的严寒天气,然后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北方地区颗粒无收,南方地区的岭南地带都出现大雪,这些都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打击非常大,人们也开始了生产自救,尤其是水灾过后,人们还是要种一些粮食才能渡过当年的。

与旱灾的颗粒无收不同,水灾时是可以种植一些作物的,水灾最大的隐患是大灾之后的瘟疫,所以大水退去当地的士绅都会组织农民们再种植一些生长期短的作物,其中主要以黄穋稻、赤籼、乌口稻等等,另外也会辅助以采集来的菰米和芜菁,现在这些作物基本已经不常见了,下面带领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些作物:

黄穋稻

一、黄穋稻,亦称黄绿稻、黄绿谷、黄六稻、黄穋禾,是一种生育期很短的早熟水稻品种,其特点是晚种而早收,宋、元以后在湖区稻田广泛使用,对当时的围湖造田有一定贡献,一般在圩田里种植较多,因其特性也适合种植于洪水泛滥之后的湖田,当然也可以用作当二季晚稻来种植。

赤籼

二、赤籼,也叫做乌籼,粒大而芒长,味道非常好,其根茎柔韧,是织造草席的佳品,浙江等地多有此种作物种植。

乌口稻

三、乌口稻,是江苏地区的一种晚熟的水稻品种,颜色乌黑所以叫做乌谷,与普通稻谷相比耐水耐寒,通常作为水患之后的补充作物种植。

菰米

四、菰米,也叫雕胡米,是植物菰(茭白)的籽实,古代曾经作为五谷之后最有力的补充被人们称为“六谷”,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菰米》﹝集解﹞引苏颂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不过菰这种植物后来得了黑粉病,不结籽光长茎,后来人们发现它的茎产量比籽高多了,所以后来就专门培养来吃茎,菰的茎实叫做茭白,而“六谷”的美名也转交给了玉米。

玉米

五、芜菁,古代叫做葑,《诗邶风谷风》中有“采葑采菲”之说,这说明我国种植葑的历史很久,外形与圆萝卜类似,在许多灾年被当作主食救济,德国在一战后的1916年粮食不足全靠吃芜菁过日子,是年被称为“芜菁之冬”,只是这种东西当主食吃多了会胀气,不过当时人都要饿死了胀点气也不算什么了,总比吃观音土强。

芜菁

综合来看,这些作物都是补充型作物,都算不上高产,毕竟不是做主粮,都是当双季连种或灾年补种的作物,真正的高产主粮还是要等到土豆、红薯、玉米这些美洲高产作物的普及和杂交水稻的推广,不过也正是因为华夏地区从古到今的粮食紧张才练就了我们精湛的厨艺,从山珍海味到边角余料,中华料理都能给你摆弄得妥妥地。

《西游记》中打过数次酱油的二十八宿,到底是个什么层次的神仙?

这是一个将星涌现的时代,也是唯一上应天象对号入座的时代

没当过皇帝的嫔妃也能够母仪天下,北魏一制度成全俩幸运女子

明朝末年的一系列财政问题,用银子并非解决良方,关键还得靠粮食

明朝和清朝到底哪个朝代更厉害?清朝又是如何吞并大明的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