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的《三國志》中說道“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自古以來的王朝盛世莫不是以豐饒之年作爲基礎的,例如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就生動地描繪了唐朝“開元盛世”時的繁華景象,但是由於華夏地區的耕地面積有限,所以在高產作物如土豆、紅薯、玉米普及之前,華夏地區的人口很難超過兩億人。

開元盛世

除此之外,天災和人禍也影響了人口的增長,而且小冰河時期對氣候的影響也在元明清三朝體現了出來,尤其是明朝末年接連幾十年出現的嚴寒天氣,然後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北方地區顆粒無收,南方地區的嶺南地帶都出現大雪,這些都對當時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打擊非常大,人們也開始了生產自救,尤其是水災過後,人們還是要種一些糧食才能渡過當年的。

與旱災的顆粒無收不同,水災時是可以種植一些作物的,水災最大的隱患是大災之後的瘟疫,所以大水退去當地的士紳都會組織農民們再種植一些生長期短的作物,其中主要以黃穋稻、赤秈、烏口稻等等,另外也會輔助以採集來的菰米和蕪菁,現在這些作物基本已經不常見了,下面帶領大家來認識一下這些作物:

黃穋稻

一、黃穋稻,亦稱黃綠稻、黃綠谷、黃六稻、黃穋禾,是一種生育期很短的早熟水稻品種,其特點是晚種而早收,宋、元以後在湖區稻田廣泛使用,對當時的圍湖造田有一定貢獻,一般在圩田裏種植較多,因其特性也適合種植於洪水氾濫之後的湖田,當然也可以用作當二季晚稻來種植。

赤秈

二、赤秈,也叫做烏秈,粒大而芒長,味道非常好,其根莖柔韌,是織造草蓆的佳品,浙江等地多有此種作物種植。

烏口稻

三、烏口稻,是江蘇地區的一種晚熟的水稻品種,顏色烏黑所以叫做烏谷,與普通稻穀相比耐水耐寒,通常作爲水患之後的補充作物種植。

菰米

四、菰米,也叫雕胡米,是植物菰(茭白)的籽實,古代曾經作爲五穀之後最有力的補充被人們稱爲“六穀”,明代的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菰米》﹝集解﹞引蘇頌曰:“菰生水中,葉如蒲葦。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爲美饌。今飢歲,人猶採以當糧。不過菰這種植物後來得了黑粉病,不結籽光長莖,後來人們發現它的莖產量比籽高多了,所以後來就專門培養來喫莖,菰的莖實叫做茭白,而“六穀”的美名也轉交給了玉米。

玉米

五、蕪菁,古代叫做葑,《詩邶風穀風》中有“採葑採菲”之說,這說明我國種植葑的歷史很久,外形與圓蘿蔔類似,在許多災年被當作主食救濟,德國在一戰後的1916年糧食不足全靠喫蕪菁過日子,是年被稱爲“蕪菁之冬”,只是這種東西當主食喫多了會脹氣,不過當時人都要餓死了脹點氣也不算什麼了,總比喫觀音土強。

蕪菁

綜合來看,這些作物都是補充型作物,都算不上高產,畢竟不是做主糧,都是當雙季連種或災年補種的作物,真正的高產主糧還是要等到土豆、紅薯、玉米這些美洲高產作物的普及和雜交水稻的推廣,不過也正是因爲華夏地區從古到今的糧食緊張才練就了我們精湛的廚藝,從山珍海味到邊角餘料,中華料理都能給你擺弄得妥妥地。

《西遊記》中打過數次醬油的二十八宿,到底是個什麼層次的神仙?

這是一個將星湧現的時代,也是唯一上應天象對號入座的時代

沒當過皇帝的嬪妃也能夠母儀天下,北魏一制度成全倆幸運女子

明朝末年的一系列財政問題,用銀子並非解決良方,關鍵還得靠糧食

明朝和清朝到底哪個朝代更厲害?清朝又是如何吞併大明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