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高考改革全国逐步展开,除了文理不分科以外,还有一项重大改革普遍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目前国内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老高考报考。这种模式实行文理分科,以院校为单位,考生一旦确定院校后,可以选择此高校的6个专业(河南是选择5个专业)。一旦自己分数不够所报专业,那么高校会看你是否选择服从调剂,如果服从,会把你调剂到其他没有招满的专业里(大多是冷门专业),如果不服从,只能退档,选择本批次的征集或者下一批次。

第二种报考模式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院校专业组”。这也是新高考的主流形式,目前广东、江苏、北京和天津等地区纷纷采用;所谓院校专业组,就是把每一所大学划成若干个小组,以每一个小组为单位,考生选择此组的几个专业。如果分数不够,服从调剂就会调剂到此组内的其他专业,不服从的话,高校会做退档处理,如同老高考。

退档

第三种报考形式是以山东和浙江为代表的“专业(类)+院校”的报考模式。这种报考模式,可谓说是彻底改革了报考,以专业为单位,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对于不喜欢的专业只要不选就不会出现调剂的风险。

为什么这么多省份不采用以专业为单位的报考模式呢?

高校不愿意看到,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会拉低大学的招生质量,进一步拉开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的分差。

传统报考模式,是先录取学校,再分配专业。比如,北京大学计划招生20人,按照100%投档,会直接调取报考北京大学前20名考生的档案。这20名考生的分数基本就是北大招生的考生层次(如果不存在征集,实际上绝大多数都不征集)。

土木遇冷

由于不服从调剂,就会大大增加退档风险,所以考生基本都会选择服从。至于你录取哪个专业,已经不影响大学招生学生的层次了。

但是如果采用专业为单位,很多人像学热门专业,什么北大的考古学、历史学等冷门专业,部分考生就不愿意报,宁愿选择华东五校的计算机和金融,这样冷门专业分数就会相对降低。

原先北大可能在你们省招生前30名的考生,现在就变成了招前50名的考生了。

新高考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大学便纷纷采用大类招生的模式,把相对热门和相对冷门的专业都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专业单位;所以我们先看经常看到什么文科实验班、工科实验班等等,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冷门专业拉低分数的影响。

至于你大学学什么具体的专业,那只能等待大学期间的分流,凭成绩说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