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高考改革全國逐步展開,除了文理不分科以外,還有一項重大改革普遍受到考生和家長的關注——高考志願填報方式。

目前國內存在三種模式,第一種是老高考報考。這種模式實行文理分科,以院校爲單位,考生一旦確定院校後,可以選擇此高校的6個專業(河南是選擇5個專業)。一旦自己分數不夠所報專業,那麼高校會看你是否選擇服從調劑,如果服從,會把你調劑到其他沒有招滿的專業裏(大多是冷門專業),如果不服從,只能退檔,選擇本批次的徵集或者下一批次。

第二種報考模式是以上海爲代表的“院校專業組”。這也是新高考的主流形式,目前廣東、江蘇、北京和天津等地區紛紛採用;所謂院校專業組,就是把每一所大學劃成若干個小組,以每一個小組爲單位,考生選擇此組的幾個專業。如果分數不夠,服從調劑就會調劑到此組內的其他專業,不服從的話,高校會做退檔處理,如同老高考。

退檔

第三種報考形式是以山東和浙江爲代表的“專業(類)+院校”的報考模式。這種報考模式,可謂說是徹底改革了報考,以專業爲單位,你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對於不喜歡的專業只要不選就不會出現調劑的風險。

爲什麼這麼多省份不採用以專業爲單位的報考模式呢?

高校不願意看到,主要是因爲這種方式會拉低大學的招生質量,進一步拉開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之間的分差。

傳統報考模式,是先錄取學校,再分配專業。比如,北京大學計劃招生20人,按照100%投檔,會直接調取報考北京大學前20名考生的檔案。這20名考生的分數基本就是北大招生的考生層次(如果不存在徵集,實際上絕大多數都不徵集)。

土木遇冷

由於不服從調劑,就會大大增加退檔風險,所以考生基本都會選擇服從。至於你錄取哪個專業,已經不影響大學招生學生的層次了。

但是如果採用專業爲單位,很多人像學熱門專業,什麼北大的考古學、歷史學等冷門專業,部分考生就不願意報,寧願選擇華東五校的計算機和金融,這樣冷門專業分數就會相對降低。

原先北大可能在你們省招生前30名的考生,現在就變成了招前50名的考生了。

新高考

爲了應對這種情況,大學便紛紛採用大類招生的模式,把相對熱門和相對冷門的專業都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專業單位;所以我們先看經常看到什麼文科實驗班、工科實驗班等等,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冷門專業拉低分數的影響。

至於你大學學什麼具體的專業,那隻能等待大學期間的分流,憑成績說話。

相關文章